如何理解中国新常态?

帅琛雅帅琛雅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从宏观上看,中国的年均GDP增速将会持续下降(下图数据来源于国海证券研究所,图中GDP实际增长率采用的是实际值而不是名义值,因为采用名义值的话,各个时期的基数不一样,相对而言没有实际值更为合理) 中国在80年代到金融危机之前的高速增长主要是靠投资驱动(1979-2003年,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和40%),金融危机之后主要依靠消费驱动(2004-2013年,投资和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9%和39%)。

如果未来中国经济还要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短期内(五年之内)估计只能依靠投资了,也就是通过加大基建、土地财政等方式来促进增长。 但是长期来看(十年以上),通过投资驱动经济增长是行不通的,原因就是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巨大产能过剩就是房地产相关产业,比如房地产、水泥、钢铁等,这些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且短期难以解决。

另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债务,目前中国政府负债率已经超过国际警戒线,而且很多研究者认为,中国政府的隐性债务要比显性债务要高不少。所以要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其中的一个(甚至两个都要解决),就必须得减少政府的支出,也就是所谓的“减债”、“去库存”。 然而,在当前中国经济下,要降低政府开支和债务率,最可能的是通过缩减公共福利,特别是社会保障支出(我国的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相当低,远不及发达国家水平),因为这不会引发社会矛盾,而增加居民和企业负担的加税途径显然是不太可能实现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郭主席(人民银行行长)最近提出的M2增速保持在合理水平,应该指的是广义货币( M2 )同比增速维持在12%左右。这个速度相比去年底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的表述明显转向,也即意味着货币政策由宽松转向中性。 如果真是按照这个目标实施的话,对于资产价格尤其是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来说,肯定是一个打压的政策效果。从长期来看,维持一个较低水平的M2增速是可以预期的。

总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新常态就意味着通胀、加息、紧缩,这对于一直享受通涨(物价上涨)红利的人来说真是一个坏消息,原来钱存银行只会越存越穷,当然这也是市场经济应有的代价;同时新常态也意味着结构性变革,资源配置优化,资源从效率低的领域向高的领域流动,这是一个再分配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痛苦和阵痛。 从长期来看,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必然是消灭穷人的,因为财富再分配是最快实现公平的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

麻嫣麻嫣优质答主

所谓“中国新常态”,指中国经济因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而进入新的常态,它是与中国经济改革及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状态”。

“中国经济新常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速度――“中高速”中国经济将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7%至8%甚至更低的中高速。这一速度虽然较以往要低,但已接近世界平均增长的两倍,考虑到中国新的经济基数,这一速度仍能够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目标顺利实现。

2.结构――“调结构”在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三期叠加”的阶段,随着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给和成本发生变化以及过去房地产、“两高一资”等重化工业为主的增长动力减缓,中国经济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之后,将转向由工业社会向服务(第三)业社会转变。因此,需求结构将呈现消费逐步取代投资成为经济第一动力,产业结构也将向以服务业为主导方向加快转型升级。

3.动力――“促转型”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在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和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以及大量投资拉动的基础上实现的。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将转向更多依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人力资本质量提高,也即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4.改革――“深改革”由于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往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不改革已难以为继。在新常态下,中央将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动力,加大改革攻坚、释放改革红利,全面深化改革,并且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教育、就业、人口、环保、养老、住房、统筹城乡、深化国企改革和促进非公经济等多方面“深水区”攻坚,加快和深化经济和政治等领域改革。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