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企业?
现在大谈改革,可是中国的体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也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注意,我不是说行政体制)。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在理论上应该具有独立的意志,但是在中国实际上大多数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独立”仅限于法人地位的实现,他们仍然要服从于政府的规划,按照政府设定的轨道来运作——这实际上是把市场和企业都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或者说政企不分)。至于那些所谓的改制,改来改去其实只是把企业原来的内部关系用一种新的形式固定下来而已,并没有改变企业的本质属性。既然如此,我们又谈何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呢?
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市场经济其实是半拉子,是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之间徘徊,我们还没有找到那扇大门的钥匙。 ——————————————————— 更新:关于企业体制问题还有另一个视角,这里也顺便一提: 我们知道经济学里有个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的划分,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属于微观基础范畴;而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财政政策等属于宏观范畴。然而微观基础和宏观基础是相互影响的——因为任何一个个体(微观)的选择必然会影响整个经济的运行(宏观)。所以企业和宏观经济总是互相制约又彼此促进的。 所以对企业体制问题的探讨不能脱离宏观体制环境。
以国企为例,我们目前的宏观经济处在什么阶段?我认为是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处于从生产导向(重化工业)向消费导向的转变中(这个转变的过程就是去产能的过程)……那么对于国企来说,本来应该通过破产倒闭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国企进入有效的竞争领域,但我们看到现实中的处理方式却是政府通过补贴和扩张信贷的方式(增加宏观支出)让国企继续存在下去——这就是目前中国企业处境的一个现实:受到宏观体制的制约而无法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