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的中国三部曲?
《江城》是何伟的“中国三部曲”之一,另两部是《寻路中国》和《北上》。 作为一个美国作家,何伟最著名的作品就是这三部书写中国的系列。它们也堪称是何伟对中国最长情的告白——他用一个外国人的独特视角,来观察、记录和解读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古国。
在《江北》里,他写道:“在我所有的旅行中,没有一次像今天这样让我感到自己是一名客人。我反复思考着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我并不属于这里;而我之所以会在这里,是因为我偶然来到了这个地方。” 多么经典的外国人描写中国的名句!
作为西方人,他可以坦然地写下自己对于中国的印象——“贫穷”、“肮脏”和“无序”,因为那确实是客观存在。但他同样可以很理性地写出这些缺点下的“美好之处”——中国人“热情好客、聪明伶俐且幽默感十足”,并且有“令人惊讶的韧性”。
《江北》是一本游记,但他笔下的“江北”却不仅仅是长江中游的那个湖北省,而是带有更广义的意味——那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文明,哺育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们都是江城的过客,或是旅者。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或早或晚,都有离开的那一天。但我们在旅途当中所看到的一切,包括人性之恶和人性之美,都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底。
《寻路中国》记录了何伟(Peter Hessler)的两次长距离旅行、途中遇见的人物和历史风物。一次是搭车横跨东西中国,从上海到新疆。第二次是沿长江而上,从上海到重庆,再进入湖北的山区。通过这样的“在中国行”,他理解一种他称之为“中国心”的东西——一种现代中国人在加速西化进程中对“根”的探寻,它植根于历史、文化,是一种超越了个人意志,难以被概括总结的东西。 通过这些行走过程中的见闻,作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细微之处着手记述和思考,通过观察中国社会中一个个真实的人的生活状态,思考他们与世界的关系,思考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
《江城》是《纽约客》驻北京记者何伟(PeterHessler)第一本关于中国的书,它以一个外国记者的眼光,记录了90年代中国乡镇的民生百态,书写了一个普通中国城镇的典型生活场景。《江城》讲述了作者在涪陵时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中国的内陆腹地截然不同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仅是一个外国人观察中国的视角,这是一段属于我们所有人的珍贵历史。”美国《国家》杂志如是说。
《甲骨文》从“文化”——一个看似微不足道却又至关重要的角度入手——重新审视中国人及其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何伟的笔触延伸到了古代中国。他在深入发掘中国人的特质之时,甚至将目光放到了更久远的时代。何伟记录了从1908年到2008年这100年时间跨越里几个普通家庭的变迁,从家族和血缘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百年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