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上海用硬币?
1、因为上海人比较“轴”,而且比较“执拗”,比如我奶奶那辈的人就特别爱惜钱,当时物资紧缺,大家没钱买东西,但总是把一角、两角、一角的纸票攒起来,用来买日用品……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全国开始大量发行人民债券,用于投资建设项目和支援建设,1978年开始偿还债务并发放本金和利息。所以那个时候有一堆的“币值很大”的纸币,不过那时大家也不怎么舍得花这些钱了,都把它攒着。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堆这样的债券,一沓一沓的,厚厚实实,现在想想应该值不少钱了吧(苦笑)……
2、说到钱,不得不提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通货膨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8年)。 建国初期,由于战争的原因,我国需要大量印刷钞票以购买武器,然而这样做会直接导致通货膨胀,损害老百姓的利益。但当时的中央银行行长南汉宸认为,战争时期应当不计成本地获取武器装备,因此他主张多印钞票。 与南汉宸意见不一样的有两个人,一个是马寅初,一个是沈志远。他们二人分别代表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当时分别担任西北财政厅长和山东财政厅长。
根据二人的提议,新中国采用了膨胀性的经济政策,即一方面发行纸币,另一方面增加税收。在1948年至1950年间,新人民币发行了8次,平均每年增发3.5倍;与此同时,税收也从1949年的20.7亿元增加到1950年的37.8亿元,增长了85%。虽然税收和货币发行量都有大幅度增长,但由于当时物价飞涨,这两项指标的增长速度还是远远比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于是,在1950年到1952年之间,国家花了巨资购买的外汇储备消耗殆尽。
面对这种严峻的局面,1953年起,党和政府开始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加工、订货、统购、统销、收购股票、分配利润等办法,限制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同时,对农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这样,从1953年起,国内的市场价格逐步降低,通货膨胀的趋势得到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