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通货膨胀?
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广义货币(M2)和狭义货币(M1)的概念。 按照国际惯例,我们通常用M0来表示一个经济的总货币量,即流通中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M1是指M0加上企业和居民部门的活期存款,相当于狭义的货币供应量;而M2是M1再加上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中长期存款,相当于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所以,通过观察我国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的变动情况可以得出,我国的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都是不断增长的趋势,那么也就是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的确在不断地增加。
再来看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增长的因素有哪些?我们认为主要有四个因素——财政存款、居民存款、企业存款和外币存款。 从上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近年来我国财政存款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这意味着随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以及地方政府负债规模的增大,银行体系内资金供给也在不断增加。 而居民存款和企业存款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二者相加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基本呈现正相关性。其中,居民存款主要来自于居民储蓄,企业存款主要来自于企业的经营和投资活动。外币存款的变化则取决于外资流入的情况。 如果我们将上面四个因素分别做相应的统计计算,然后加总和除以内生增长率即可得到货币供给的GDP弹性。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我国广义货币GDP弹性的数值大约在1.6左右,狭义货币GDP弹性的数值大约在1.3左右。这说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增速要明显高于名义GDP的增速,这就是通货膨胀的一种表现形式。
当然,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不仅包括上述四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比如外汇占款等。 但其他因素影响的只是某类货币供给,无法解释全部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且这四个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货币供给,本质上是因为它们影响着货币乘数的大小。而无论是财政存款还是居民存款或是企业存款,他们的增长最终都可以归结为央行的基础货币供给。所以,货币乘数的变动才是导致我国货币供给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也是通货膨胀的根源所在。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通货膨胀、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和惯性通货膨胀。按照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来划分,通货膨胀可以分为平衡通货膨胀、非平衡通货膨胀、公开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我国2007年出现的通货膨胀既不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也不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而是典型的结构型和隐蔽型通货膨胀,而造成这种特殊的通货膨胀形式的根源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实行双轨制,部分能源和原材料的价格按照国家定价或指导价出厂,其价格远远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或其他国家的价格水平,另一部分按照市场定价或实行价格上浮从紧,其价格可以由市场决定,结果使那些依靠低价能源和原材料的国有企业,在成本低于国外厂商水平的条件下生产出成品并对外出口或在国内市场销售,但那些依靠市场定价的能源和原材料的民营和外资企业,因为成本要比国有厂商高很多,在成品不能提价或提价不多的情况下,导致这些行业的企业普遍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经营举步维艰,生产动力严重不足,使这些消费品的供应短缺,引起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但这种通货膨胀因为只存在于某些部门或某些地区,还不能从物价总水平上反映出来,所以,其通货膨胀还只能是结构型通货膨胀和隐蔽型通货膨胀。
为了消除我国目前存在的结构型通货膨胀,最好的办法是逐步打破资源价格的双轨制,按市场的合理价位出售能源和原材料,既使国有厂商的价格与国外厂商保持一致,又使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能够有利可图,经营积极性高涨,这样,能源和原材料的供求失衡现象会消除,成品的供给也会大大增加,消除通货膨胀的物质基础已开始具备。但是,为了防止物价总水平的过快上涨,又要适当控制能源和原材料的提价幅度,所以,我国正在推行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不是一步到位的改革,而是分步到位的渐进式改革。
渐进式改革的基本特征是每次提价只选择其中的一部分能源和原材料提价,其余的暂时不变价,这样,每次提价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是有限的,容易为政府和市场所接受。例如,2006年下半年对其中的部分能源和原材料提价,2007年上半年又对其他部分的能源和原材料提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