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市商中国有吗?
中国目前是没有做市商制度的,不过国内有很多类似做市商的机构,比如为上市公司进行股权交易的挂牌公司(新三板)、在银行间市场为债券交易的主经纪商等。
所谓做市商制度是指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法人机构作为“商场”,不断向公众卖出自己所持有的证券,并及时在公开市场上以较低的成本买入相同数量和种类的证券,以此维持证券价格的稳定和市场流动性。 做市商对交易所的市场价格形成和波动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一种成熟的定价机制,做市商制度可以保证市场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同时由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做市商也可以从交易中获取额外的利润。
引入做市商制度有利于减少股市的波动,提升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在新兴市场中,股票市场往往存在泡沫,且易受各种事件冲击出现大幅波动,而引入做市商制度则可有效降低这类风险。
做市商制度还有利于增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在我国,由于券商等金融机构对客户融资融券业务的限制,使得A股市场存在着一定的交易缺口。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推出综合协议交易平台,尝试引入做市商制度。随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推出了上交所衍生品现货交易市场,并计划于2013年推出基于该市场的股指期货合约。但直至目前,这一制度安排并未得到进一步推广。
有专家分析认为,我国推出做市商制度的阻力主要来自于监管部门与市场参与者两端。在现有监管框架下,如果推行做市商制度,难以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措施。另一方面,部分市场参与主体也可能因为无法准确预判政策走向而面临经营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