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分三步走。 第一步,通过低成本劳动力,和较低环保标准,承接国际低端制造业,实现工业化和财富积累; 第二步,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完善产业链条,升级产业技术,形成自己的技术和品牌优势,摆脱国外技术封锁,实现中国智造; 第三步,通过完善知识产权体系,实现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成为中国创造。 现在,我们处于第二步向第三步迈进的过程中。
中国制造2025,是推动由第二步骤向第三步骤转型的一项重要国策。 什么是中国制造2025?就是我们在十年内(到今年正好是五年)要实现制造业的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
这个目标该怎么实现呢?国家制定了明确的战略和路径。 首先,我们要打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什么是协同发展?就是要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实现上下游、产业间相互协作、同步发展。不能有的企业研发实力很强,但是缺少下游的企业来配套,无法转化研究成果;也不能有的企业规模很大,但市场占有率不高,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其次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掌握产业链上的核心工艺和技术,就必须强化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增加对企业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同时,还要在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和创新基地,为自主创新提供载体和平台。 最后,我们还要构建现代产业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改革能够激发动力,开放能够拓宽视野,体制和机制问题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只有做好体制改革和制度设计,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我们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强大动力。
我相信,经过这五年的努力,中国制造一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作为一名基层工信干部,我感到很高兴,也很自豪,因为我是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的一名基层建设者;我更加觉得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为我要为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而努力,为我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专家指出,《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据介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十八世纪中叶开启工业文明进程以来,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是我国制造业必须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专家表示,目前中国制造业现状是大而不强。从现状看,中国制造业发展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总体来看大而不强的局面并未改观。中国是全世界第一工业大国、第一制造业大国,但在全球制造业四级梯队中仍处于第三梯队末尾。
所谓四级梯队,是指处于四级梯队的国家依靠自身技术独占鳌头,如美国;第三梯队是消化和学习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如日本和德国,但与第一梯队国家尚有差距;第二梯队的国家也开始掌握部分核心技术,如俄罗斯;第四梯队是发展中国家,中国当前正处于此梯队。
专家称,中国制造2025聚焦升级、调整与整合,将推动中国逐步完成向全球制造业强国的蜕变。《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未来“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中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专家预计,中国制造2025将利好七大产业,相关产业长期发展前景值得看好:
一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将着力提升集成电路设计水平,掌握关键制造工艺,按照经济规模丝网印刷太阳能电池技术实现多晶硅电池生产装备产业化;掌握新型显示关键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液晶面板产业群体突围;掌握传感器核心技术,提升异构集成、可靠性和延长寿命技术水平,推动传感器产业创新发展;掌握高端通用芯片、专用芯片的设计制造技术,提升基础软件、工业控制软件、网络安全软件等信息技术水平,推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传感器和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等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将推进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及工艺,加强工艺创新和试验验证,提升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质量、精度、可靠性、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满足航空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实现重点领域制造工艺技术突破和转型升级,促进用户与制造企业的区域集聚发展,提高机床行业整体水平,推动基础配套水平提升和新兴产业应用发展,建立完善的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产业化体系。
三是航空航天装备,将着力提升整体设计制造能力。航空装备方面,将重点发展干线飞机、支线飞机、先进直升机、无人机、浮空器,加强产业聚集和协同发展,构建研发、设计、试验、验证体系,建设先进的高效新概念民机总体设计与新一代民机计算平台,提升航空装备应急救援、综合保障、维修保养能力。推动直升机谱系化发展。掌握1500KG以下高速直升机、反潜搜救和运输直升机、无人直升机设计技术,提高重型直升机、多用途直升机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提升国产直升机品质和市场竞争力。突破浮空器总体、推进系统、结构强度、气动控制等技术,加强浮空器在海洋监视监测、安全应急等方面的示范应用。航天装备方面,要以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及其他航天重大工程为牵引,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及液体推进剂,突破重型运载火箭总体及关键技术。掌握卫星平台、运载火箭、深空探测、空间返回着陆、空间实验舱、应用载荷以及空间基础设施、进出空间等核心关键技术,加强航天先进制造能力建设。建设若干国家级航天制造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航天卫星应用产业,建立军民融合的航天技术转化和应用推广服务平台,开展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综合应用示范,构建天地一体的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将提升海洋工程装备集成总承包能力。掌握深水半潜式平台、FPSO、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和再气化装置、深吃水立柱式平台等深海高端装备,深水钻井平台、穿梭油轮、起重铺管船、三用工作船、守护供应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