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仇富?
因为“富”这个群体,很大概率不是“通过正当途径致富”的。 很多答主举了很多例子证明有些富人很“穷”,但是我想说一点,这些例子的共同点在于——这些富豪“以前不富裕”或者“没有现在的财富”。 但现在社会充满了一种“不管你怎么奋斗,都比不上老子中了一注彩票/捡了钱/被雷劈/走大运/家里有矿”的情绪。这种情绪下,你自然仇富。
如果现在有个身无分文的饿汉子,突然中了500万,肯定有人觉得他是踩了狗屎运,也有人会羡慕他的好运;但如果这个人原本就家财万贯,你是富二代、官二代,你家有矿,你父母给你留下了亿万家产让你挥霍,这时你突然中了500万,你猜大家是羡慕你还是鄙视你? 很多人可能会说,穷人一旦有钱了,就会享受。错了,穷人之所以是穷人,是因为他们没有钱,所以一旦他们有了一笔可观的收入(500万),他们是极有可能是存起来的,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也不知道该怎么花。
我见过的最夸张的中奖者,30块买了张彩票,居然中了2768万。他拿着彩票找到销售员,销售员以为他在耍她,再三确认后才相信是真的,瞬间傻掉了。这哥们儿后来也没怎么花钱,把钱存在银行里了。 为什么?因为对于穷人来说,他们不知道该怎么花这笔钱。2768万,对一个普通人来说,是一笔天文数字,你让他如何支配这笔巨额财富?吃一顿大餐,买一件奢侈品,玩一次游乐园,似乎根本不值得这么一大笔钱,因为这些对他来说,都算不上多大的乐趣。可能穷人最大的乐趣就是“攒钱”——攒够100块钱就可以买个大西瓜吃了!
仇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有财富就必然存在嫉妒和仇视。它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普遍存在着,自古有之,这是人类共同的心理。但是,从实际的情形看来我国的仇富心理的确要比其他国家和地区表现的更为典型和突出,更加强烈和残酷,这是由我国的现实状况和历史传统决定的。
在现实方面,在改革开放的最初时期,由于我国的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各种收费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缺陷,为个人牟取私利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因此,就容易出现一些不劳而获、不凭本领大小而凭借各种见不得阳光的手段牟取私利的人迅速暴富,这就使更多辛辛苦苦靠个人奋斗却难以改变贫困状况的普通大众感到十分的痛恨,进而把这种对暴发户的痛恨不加区别地扩大到对所有富人的仇视上。也就是说,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相应的制度不完善,出现了很多分配不公的现象,贫富差距迅速拉大,使大部分平民对少数富翁普遍感到不满,觉得他们的不义之财来自于自己的辛苦劳动,产生了被剥夺感,因而容易滋生仇富心理。
在传统方面,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耕读”作为人生最理想的道路,安土重迁的农民依靠精耕细作获得一定的收入,同时在闲暇时间尽可能地教导子女读书,目的就在于维持甚至提高自己现有的地位,而绝对地排斥外出经商,认为那是一种低贱、丑恶、危险而无法预卜得失的事情。再加上小农经济的狭隘性和封闭性以及宗法制的落后性和保守性,更助长了人们对经商活动的恐惧与愤恨心态。“士农工商”等级的划分,使“经商”被牢牢地锁定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根本上排除了与“士”这个统治集团有任何接触的可能。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保持社会的稳定,也极力宣扬“商人无好心、无好人”的观念,通过种种手段使“士”和“商”被隔绝得严严实实。即使是一些经商有成的“巨商”,也想尽各种办法贿赂官吏,把自己的罪名洗刷,把身份更换,由商而士,使后代不再经商,以图长治久安。这种传统观念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性密不可分,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成为国人世代信守的准绳,因此,仇富心理也就会成为这种传统社会中“天经地义”和“理所应当”的必然产物。
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随着国际环境的不断趋同,随着人们教育水平、知识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贫富差距的日趋缓和,人们收入的两极分化也将日益趋缓,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贫富差距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鼓励人们勤劳致富所必然产生的社会分化的正当结果,这使人们逐渐地放弃不劳而获的奢望,对勤劳致富的富人也就逐渐产生一种理解和认同的态度,仇富心理也就会逐渐地淡化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