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淮海中路席位是谁?
这个问题的答案,得从一个叫做李经华的台湾商人的崛起讲起。
1945年日本战败后,大批日本人撤退,留在上海的日侨需要安置,同时日军在占领区掠夺的资源也需要补给。当时国民政府有意拉拢日本财阀,因此由宋子文出面与松下电器等电机制造商洽谈合作,双方拟定了《共同经营协议》,成立了一家名为“中日电缆公司”的合资企业,专门负责向大陆供应军用通讯线路和器材,并享有垄断地位。 这家公司后来被国民政府接收,成为了国营第七十厂,继续生产军用通信设备。1947年下半年,国民政府考虑到今后可能打内战时,华东战场的延安与后方之间重要通道可能被切断,于是决定在上海建立两个重要的兵工基地:一个是位于宝山的江南造船所,另一个便是淮海中路上的七十条。两地的建设都由中央兵工署直接指挥。
淮海中路的七十条主要生产步枪、机枪、迫击炮和各种弹药,由于当时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都在共产党控制之下,因此七十条从筹建开始就得到了大量进口设备的批文,从德国、奥地利进口的精密机床迅速运抵厂区,为日后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兵器工业基地打下了基础。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样一个重要的军工企业,其领导人却在解放前一直由少将军衔的李经华担任。 李经华,1906年出生于台湾省台中人氏,早年曾在台北帝大攻读经济;台湾光复后,他前往上海经商,开办了一家中式点心铺。但是李经华真正发迹的原因,是因为他是国民党军统局早期特工,代号“河鱼”。他参与执行了暗杀张作霖、刺探军械情报等多项任务,因此被提拔为少将军衔。抗战爆发后,他随军撤退到武汉,任军政部兵工署副署长,此后又担任过西南军区司令兼滇黔边区政府副主席。
李经华除了军统局特工的身份外,还有一个身份是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团员,而这个团是由国民党一手建立的,目的是培养年轻一代对三民主义的信仰。1943年,李经华受团中央派遣,来到重庆创办中国青年干部学校(俗称“青干校”),训练全国青年的领袖人才。他本人也以“训导长”的身份,掌握了青干校的一切大权。
1948年冬,李经华接到蒋介石的直接命令,让他率领一批技术人员和机器装备,火速赶往淮海中路70号建厂,以维持军火供给。自此以后,李经华便在上海度过了余生,并于2001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