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多安中国?
埃尔多安,一个将土耳其从中东小国变成地区大国的“枭雄”; 一个靠实力说话的硬汉,用铁腕治理国家,在外交政策上大胆激进。 可以说,没有埃尔多安就没有今天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也就没有西方对中东之虎的忌惮和担忧。
早在2013年,埃尔多安就提出了“新中东计划”,这个计划的核心就是建立以土耳其为中心的中东经济圈。为此,他大力整顿财政,降低油价,鼓励投资和贸易,使经济增长率达到8%以上,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外汇储备飙升至5047亿美元,成为中东地区的金融霸主。
同时,为了实现外交上的大国梦,他从叙利亚战场入手连败俄美两大国,在利比亚击退哈夫塔尔的“国民军”,成功逼停埃及与沙特阿拉伯支持的利比亚政府军,帮助GNA击败LNA,夺得利比亚海上油田的控制权。现在又抛出与中国合作的橄榄枝,可见其野心之大。 对于埃尔多安来说,目前是打击IS重要时期,俄罗斯在叙利亚战场连连得手,让土军吃了瘪,这时候拉拢中国发挥“后发制人”的优势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从战略角度上来看,利用中国作为中东事务的第三方力量介入其中,有利于遏制美国和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行动,保持自己在中东的话语权。 对埃尔多安来说,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好机会。
在埃尔多安上台后的最初阶段,土耳其国家外交政策在官方层面和舆论层面都具有明显的亲美国、西方,反叙利亚、伊拉克库尔德人的色彩。埃尔多安一方面多次表明要将土耳其打造成区域内稳定之锚的目标,一方面通过大笔投入军火建设、举行军演等实际举动来表达强化土耳其“军事大国”地位的愿望,同时还不断加大对叙利亚、伊拉克库尔德人的武力威胁。
表面上看土耳其确实在朝着建设“区域大国”的方向迈进,实际上土耳其与传统北约盟友关系正在不断恶化。在经历2012年伊斯坦布尔G20峰会、2013年叙利亚化武危机、2015年柏林难民危机等一系列危机事件的洗礼之后,土耳其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导的“自由、和平”世界秩序愈发失望,而北约在2012年芝加哥峰会有关土耳其加入欧盟问题上也并没有给予土耳其任何支持,土耳其与西方的关系已经降至冰点。2014年土美发生“越境打击IS”事件,土耳其拒绝美国的申请,这表明土耳其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体系中的战略地位实际在不断下降,作为区域大国的土耳其对日益增加的内忧外患已经感到无计可施,土耳其需要改变对外政策以提升本国影响力。2016年土耳其政变未遂以及此后发生的流亡活动的争议问题使土美关系进一步恶化。土耳其转而寻求更多外交关系多元化。
土耳其加强与俄罗斯的关系。随着土耳其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深化,以美俄对抗为主要特征的“新冷战”日益明朗,土耳其在“选边站队”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一方面是多年来的战略盟友美国的施压,另一方面是与地区、国内政治经济都息息相关的俄罗斯的日益接近,使得土耳其在美、俄之间陷入了“两难”选择。土耳其一方面开始转变立场,与美国和北约开展合作,另一方面又加强了与俄罗斯在军事和安全领域的合作。在应对国际恐怖主义问题上,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进行了多次密集会晤,并就反恐合作展开了磋商。土耳其在2015年击落俄罗斯战机事件之后,与俄罗斯之间展开了和解,并进行了新一轮“亲俄”转型。土耳其在2016年12月宣布购买俄罗斯S-400防空系统,此举引发了美国的强烈不满。土耳其将S-400导弹防御系统与俄罗斯进行“互换”,这种“一女二嫁”的行为,最终导致土耳其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彻底破裂。在美国主导的F-35战机项目中,土耳其失去了所有份额,俄罗斯成为了土耳其军事现代化进程中的新发动机。土耳其与俄罗斯之间的“亲密相拥”,使得土耳其的军事外交获得了更多的回旋空间和筹码。土耳其在军事外交与经济外交方面不断推进“向东看”政策,尤其是近年来加强了与俄罗斯之间的军事和经济合作,使得土耳其在维护自身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方面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土耳其加强与俄罗斯之间的军事和经济合作,“向东看”战略不断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