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储蓄多少?
2018年1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7年中国统计年鉴》。 这份年鉴里有一项数据引起了我的注意--居民存款。 2016年末,我国住户部门存款余额(即居民的银行存款和持有证券市场的市值总和)为45.93亿元,比年初增加7.08万亿元,增长16.8%;全年平均储蓄率为51.2%。
我这里用到的储蓄率是狭义的储蓄率,只包括了定期、活期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的金额,没有包括居民购买的股票等资产。如果按广义的储蓄率计算,居民家庭的储蓄率还要更高一些。 我想说明的是,这一部分储蓄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通过银行以现金的形式存在,也就是经常听到的M0=M1的总量。也就是说,只要这些现金不流动起来,就不可能形成投资和消费。
同时因为统计年鉴发布的只是截止到2016年末的数据,而2016年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首年,所以这7.08万亿的增加额其实有一部分是因为生育政策导致的。在2016年之前的几年,虽然每年也有新生儿出生,但数量并没有出现爆发式增长,所以相应的居民存款也不会出现大幅攀升。可以预计的是,如果没有放开生育政策,每年的新增金融存款应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目前我国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仍然是以居民部门为主导,企业部门利润占GDP比重从2007年的6.5%下降到了2016年的3.3%。这意味着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大部分都进了政府的腰包,剩下的才能分给居民。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行要释放流动性,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根本不用考虑会不会引发通货膨胀,因为本来就应该把释放的流动性给居民,让他们去增加消费和投资。
不过,目前的情况是,居民手里的钱并不是完全可以自由流动的。首先,人们愿意消费的还是大部分以实物形式存在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供给方通常并不具备直接创造货币的能力,所以他们最终还是会寻求将它们换成能够直接买到的商品,如此循环往复。其次,居民手中的现金一部分其实是处于闲置状态,因为这些资金如果用于投资或消费,最终也会回到企业部门的账户上,这样就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影响政府征税。 最后的话,其实还是要靠政府发力,想办法让居民手上的钱能更加自由地流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