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行业能做汽车吗?
造船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其“制造”属性,与目前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产业相比,船舶行业更多地属于传统制造业。对于很多大型的船舶集团而言,其在发展过程中,基本都会选择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早在2014年下半年,船舶企业跨界从事汽车制造的案例就已出现。当年12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分别就与腾中重工举行了《军船生产建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以期腾中重工能利用船舶生产企业在设备、人才和管理方面的资源优势,在现有军工企业资质范围内,尽快生产汽车下线。
无独有偶,近几年来,广州和上海两座城市也在尝试着挖掘船舶企业为汽车企业服务的潜力。由于汽车业产能释放加速,多地逐渐暴露出产能难扩张的问题。部分汽车厂商开始探索船舶企业“代工”造车。
据悉,广州市政府曾计划推动当地船企“民转车”承接广汽乘用车产能,该计划已由两地的相关政府部门推进到车企实施层面。2015年,位于广州的珠江船用柴油机有限公司曾被传出将为广汽乘用车代工制造汽车,代工产能6.5万辆。
此外,今年8月,坊间就曾传出上汽有意在位于上海的外高桥造船厂设厂的信息。据悉,上汽集团规划在该厂投产的车型为荣威RX5,年产能约为15万辆。
以上案例就足以证明船舶行业完全可以造汽车。虽然汽车产业与船舶产业在人才储备、生产管理上有一定相通之处,但船舶业制造汽车依然困难重重,比如船舶业需进行大量投入才能使生产线符合汽车制造要求,这与船企“开源节流”的诉求相悖。并且,尽管船舶业生产汽车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汽车与船用发动机在生产管理上有本质不同,船舶企业想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汽车生产也面临较大难度。汽车企业在短期内选择船舶企业“代工”造车的案例不会成为常态,相关汽车厂商的产能规划和供给仍由自有产能负责,与船舶企业“代工”产能并无直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