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多维度新三板?
上海在打造国内版的新加坡,做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各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当然也包括金融的改革和创新方面。作为国家级资本市场的科创板就是由上海先行先试的。
其实之前国家一直在为新三板改革的,但是一直找不到突破口。因为新三板本身存在非规范交易、流动性差等问题无法解决就没有办法深化和推进。
之前曾经有专家提出让新三板转为交易所上市,但这个方案受到很多诟病。首先是不符合融资的小微企业的需求(很多小微企业不愿意转);其次会对现有市场交易制度带来冲击(毕竟变成交易所了嘛!) 最后就形成了目前的多层面分梯次进行逐步推进的格局,既解决了当前的问题又留下改革的余地。
第一层次是提升流动性 通过建立集合竞价机制提高价格发现的功能从而增加挂牌公司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
第二层次是简化退市流程 将退市公司由现在的暂停上市、终止上市分开,缩短退市的进程。同时设立新的上市公司风险警示板,将可能退市的股票提前向投资者预警,降低投资者的损失。
第三层次才是改革交易机制 目前市场上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比如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这些基金通过新三板的投资满足退出需求并且有一定收益。如果将来全面推开注册制,这些基金同样可以退到创业板或者中小板实现退出。所以目前阶段新三板并不缺流动性,缺少的是合适的价格。通过集合竞价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