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拿人民币有用吗?
从历史上看,美元和人民币的兑换率是市场决定的。二战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融体系,实行美元与黄金挂钩(1盎司=35美元),其它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汇率制度。60年代后期,法国等欧洲国家要求提高其在IMF中的发言权,同时为了摆脱美元危机频繁的困境,开始寻求新的货币体系。1971年8月,美国财政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发表公告,宣布放弃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地位,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制度不复存在,形成了现今的浮动汇率制。之后虽然有过多次调整,但基本框架一直没变。
2001年起,美国和欧盟不断向人民币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2005年1月,外贸顺差高达744亿美元,人民币汇率问题再度成为热点。当时国际上对于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有几种看法:一种认为人民币对美元应保持固定汇率;另一种认为应当采用灵活的汇率制度。后来经过谈判,两国达成了“战略经济伙伴协定”(SPP)。根据协议,中美双方同意在互惠的基础上,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并且承诺保持双方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不以竞争性贬值作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政策选择。据此,人民币兑美元不再钉住不变,而是在区间内灵活波动。
到2008年金融危机时,由于欧美大量超发货币,通货膨胀的压力增大,人民币对美元继续升值有助于缓解通胀压力和中国进口成本上升的问题。因此当时国内舆论普遍支持的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 2010年底,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欧美对中国商品反倾销的调查增加,以及中日关系恶化,部分产业转移到海外的进程受阻,出口下降。2011年初欧债危机爆发,欧美需求萎缩,中国进出口贸易均大幅下降,外汇储备减少。
为了刺激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出现较大幅度贬值,2010年12月至2011年5月,美元兑人民币汇率最高升幅达到20%,从而减少了中国的外需,促进了经济增长。
2011年下半年起,随着欧债危机的缓和、日元的疲软、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以及我国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出口贸易逐步回暖。同时国际上对于中国货币政策的分歧显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断施压人民币升值,而我国当局则不断强调利率政策和汇率的灵活性,两者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导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再次区间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