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35岁以后找不到工作吗?
深圳是年轻人的城市,这个年轻不仅体现在城市活力方面,还体现在劳动力供给方面。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与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深圳市人口年龄构成明显偏轻,0-14岁占比上升了7.63%、15-59岁占比下降了8.21%。这意味着作为劳动力的青壮年人口比重下降,而少儿和老年人口比重大幅提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人,比上年减少632万人,下滑0.22%。其中,本地农民工1.26亿人,减少638万人;跨省流动农民工1.25亿人,减少570万人。从农村到城市寻找机会依然是大部分农民工的选择,但是,在“就地过年”倡议下,2021年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广州、深圳等地对外地户籍员工留厂过年的奖励就达两亿元。 据媒体统计,目前至少有11个省份出台鼓励企业发放稳岗补贴或现金红包计划,包括云南、浙江、河北等,金额从5000元到30万元不等。
除了真金白银的外部刺激,企业内部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年轻人留下来。比如,不少企业给留守员工发放额外津贴,有的给予不低于3000元的过节费,有的是发放餐费补助,还有的企业直接发放年终奖。
在留住人的同时,企业也能顺利实现复工复产。不过,对于外来务工者来说,短期内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 首先,各地不断出现的疫情反复情况,对劳动力市场的回暖形成压制。
其次,随着新一届政府上任,减税降费、清理拖欠中小企业账款等一系列利好政策将加速释放,产业链上下游会迎来一轮补库存周期,对就业需求的拉动作用值得期待。但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产能约束,会让工业原材料领域保持较高的景气度,相关就业岗位相对稳定。
第三,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一波失业潮正在路上,高污染、高排放行业在转型的阵痛中,首当其冲的是从业人员会面临再就业的难题。
第四,出口订单的转移效应会进一步压缩国内产业的生存空间,外贸相关行业的人员需要及时转换跑道。 事实上,任何一次经济复苏,都是先需求侧后供给侧,先劳动密集型企业后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过程,就业市场的回暖总有一个先行指标。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升至50.6%,连续三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显示经济回升态势延续。 作为中国经济风向标,PMI指数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意味着企业复工率持续上升,生产需求逐步回暖,供应链循环逐步通畅。这不仅会带动工资水平上涨,而且会对劳动力需求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