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为何不能投资?

巢橘嘉巢橘嘉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必须承认的是,东北地区整体的投资环境,确实在恶化。这跟企业、政府以及个人的信用缺失都有关系。 但东北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不能完全用信用来解释。在我看来,至少有这么几点:

第一是地理因素。本来,东北地区是一个内部联系非常紧密的共同体——这里生活着相同的民族(汉族),使用相同或近似的语言文字(汉语方言),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并且经历过相似的现代化进程(计划经济年代的商品粮基地)。这种共性使东北人在其他地域的人看来是很“像”的,而“像”则意味着易于被识别和追踪。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外地方言中,“你”字发音为“您”字的原因所在——“您”字便于沟通,降低交易成本。而互联网社会的到来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共性向异质性转化的速度,使得东北人更容易被标记和定位。这在任何时代都是会降低一个群体的风险评级的。

第二是政策因素。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连续改革,使得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地方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力度逐渐减弱,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更是把市场对资源的配置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税收制度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而且,由于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的原因,越到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就越弱,而支出负担就越大。所以,为了完成政府的公共职能,维护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行,就必须求助于非市场手段——征税。而在面对纳税人(企业和公民)时,地方的官员们却又无可避免地落入囚徒困境:你不配合我,我就罚你的款;你少配合我,我就多罚你的款;你都不配合我,我就要找你麻烦了。这种困境使得投资和经商都成为了一件充满风险的事情。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和中小企业主自然就成了政府征缴的对象和重点。东北由于其经济相对落后,加之又有国企改制的历史包袱需要清理,所以,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受到的政策待遇本来就比东南地区要差一些,现在又面临这样一个“以罚代管”“以刑代管”的困境,其投资的收益率还能好到哪里去呢?

第三是人财物要素的市场化。人力资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其自由流动性的增强无疑会压缩东北地区人才的供给,而资本的供给一方面受制于国家金融管控的力度,另一方面也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部分挤出,至于物质资本本身就需要一个积聚的过程——不是说你到东北投点钱就能立刻变出来的,要知道,很多产业都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怪圈。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