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第几产业为主体?
2016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经济第一大主体。 2017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定不移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首都发展,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持续改善民生,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2017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2.94万亿元,比上年减少56亿元,下降0.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45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6358亿元,下降2.7%;第三产业增加值1.23万亿元,增长1.5%,增速比上年回落1.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的2.6∶21.6∶75.8调整为2.5∶21.6∶75.9。(来源:北京市统计局)
从历史数据来看,2008年以来,北京三次产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但始终未离开第二产业的圈地。直到2017年才终于摆脱了对重工业的依赖,实现经济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的历史性飞跃!
那么影响北京三产占比上升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首先,我们要明确影响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是啥。根据经济学原理,影响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产品的要素主要有:资源禀赋、规模效益、产业基础、政策倾向等。同样,影响一国内部各个区域间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也有:资源禀赋、交通区位、政策倾斜等。 显然对于北京这样一个超大城市而言,其自身无法掌控的自然要素较少(主要是人口和地理环境),而政策和资金要素对它的影响则非常有限。影响北京产业结构最主要最稳定的因素就是其自身的产业基础和区域地位了。
众所周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工业基础极其薄弱。为此,国家在北京等地大力布局工业,希望以此奠定工业化基础。同时,作为政治中心所在地,北京的产业又受到特殊的政策照顾,尤其是重工业。于是,北京在改革开放前主要发展了冶金、化工、机械等重工业,第三产业发展相对不足。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北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搭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框架。于是,金融、信息、科技等高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逐渐取代了部分传统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
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当前北京正处于结构性通胀阶段,生产端价格持续走高,而生活成本也在全线上涨。在此背景下,北京依然坚持疏解非核心功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我相信,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北京经济结构的劣势终将转化为优势,而我们的经济发展也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