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仁堂中药好吗?
这个公司是2014年成立的,其前身是成立于1985年的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制药二厂 (以下简称制二厂),在2013年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历史原因,原京派同仁堂和已故董事长张生瑜先生所拥有的固肾丸、舒肝健胃丸等品种质量标准不完善,因此这些药品一直难以通过新版GMP认证,导致公司不能获得药品GMP证书(即现在常说的“小蓝本”),无法正常组织生产。 在过去几年里,因为缺少这个“小蓝本”,该公司只能将原有的部分产品线外包出去,由合作的药厂帮忙加工,自己则全力开发新项目。
虽然该公司目前的产能依然未能完全释放,但至少已经解决了最核心的固肾丸和舒肝健胃丸的品质问题,其他产品也陆续通过了新版GMP认证,逐步放开生产,产能逐渐提升并达到历史最高值。 有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核心产品的品质得到保障,加上北京市场对优质中成药的需求不断增长,该公司的产品有望重新占领北京市场,甚至有机会进一步辐射全国市场。 不过也有业内人士对此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这家企业其实一直在走下坡路。”某上市药企高管对健识君说,“之前他们跟同仁堂是平起平坐的,但后来没跟上时代,转型没能成功,反而越做越回去了。而且他们新品开发的能力很弱,能够拿到的资源很少,后续跟不上,基本上就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循环之中。”
根据北京医保目录显示,目前北京共有657个中成药规格纳入了医保支付范围,其中同仁堂的产品有348个,占53.4%;而康仁堂的中成药规格仅有108个,仅占总数的16.4%,排在所有企业的最后一名。虽然在销售额上康仁堂排名前三,但与同仁堂差距明显,且与其他两家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面对这样一个“小老弟”,同仁堂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照顾,而是采用了一种冷淡而又疏离的态度持续打压着对方的生存空间。
以安宫牛黄丸为例,作为同仁堂的当家产品,一直以来都采取提价策略,在2008年和2012年分别提高了销售价格,两次涨价幅度接近30%。而作为竞争对手的康仁堂却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被迫跟随提价。 更让康仁堂感到无力的是,作为拥有百年历史的老字号企业,即使生意再差也不忘回馈社会,经常搞一些慈善活动,而这样的口碑宣传对于任何一家企业都是无价之宝。相比之下,康仁堂只是一个成立才短短几年的新兴企业,即使投入巨资做广告也很难在口碑宣传上与同仁堂相比。更令康仁堂感到难堪的是,自己的生产基地竟然还是租用同仁堂的旧厂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