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电建企业改制原因?
1、老国企的通病 - 经营机制僵化,市场应变能力差 中电建的前身是电力部,顾名思义,以前的主要职责就是造电厂。然而时移世易,随着火电、水电、核电等各大电站的飞速发展,电力部的功能被大大弱化,同时国家取消了对主要发电企业(四大电机厂)的经营考核,转为对电力的宏观调控和分配。
没有了创收的压力,中电建作为国有企业,也就没有了市场的紧迫感。虽然后面也做了一些改革,但毕竟没有切中要害,缺乏自生能力,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逐渐沦落。 这种体制上的僵化,还体现在中电建的子企业中。比如,作为中电建系统唯一的一家上市企业——葛洲坝,虽然已经实现了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但是作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其运作模式仍然脱离不了国资企业的窠臼,重融资轻盈利,重规模轻效率,加上管理层的能力欠缺,公司的发展也是乏善可陈。
2、外部竞争加剧 中国建基的建筑、房地产板块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而国际业务则面临印度等国的强势崛起,市场份额不断被蚕食;至于电力能源板块,受制于既有的供给结构和市场价格,增长也是乏力。 作为中电建的核心资产,葛洲坝在市场竞争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基建项目执行过程中,由于业主方往往采用固定价格、固定工期等方式压缩成本,企业无法充分实现预期收益;另一方面在企业融资的时候,市场利率越来越高,财务费用也越来越占企业成本大头,雪上加霜的是,最近企业信用评级又被下调……
内外交困之下,不改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