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不断日本财路?

穆连昌穆连昌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因为日本财阀控制着日本的经济命脉,是左右日本政坛的最大力量。 中国在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与日本关系一直很紧密。那个时候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国内产能严重不足,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资源,而中国当时正处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工业品也产能不足,日中两国互为重要的合作伙伴,贸易逆差非常大。

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种情况发生了逆转。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由于欧美市场需求萎缩,中国很多企业出口困难,而日本作为一个岛屿型经济体又面临着土地资源的紧缺,因此中日双方互相看到了对方的需求。于是日本开始大规模增加对华投资,同时中方也开始加大从日本进口核心零部件的力度。

目前中国是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海外消费市场,对日本的对外贸易顺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民间资本市场的活跃,有很多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寻求机会,其中就有不少来自日本。

比如近年来在国内很热门的日系汽车、电子产品、医疗设备等;还有日资参与的中国大陆地区的房地产项目,以及沿海地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等等。可以说中日之间的商贸往来十分频繁且紧密。

但问题是中国现在从日本进口的很多核心零部件和技术,其实是在给日本的半导体、汽车、电子通信等行业提供支撑。如果这些关键性产业出现短缺或断供,将会对我们的现代化进程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之所以要控制日本财阀,既是为了保持与日本友好相处的良性态势,也是为了维护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安全底线。

耿一迪耿一迪优质答主

日本国内消费的90%以上食品和生活必需品,都是从国外进口的,一旦其他国家中断对日贸易,或者停止运输,日本的超级大都市会陷入瘫痪。日本的农业发展不景气,国内可耕地面积虽然达到了40%,但是由于受岛国地形的限制,大多数土地都是难以耕种的山地或林地,可耕种土地的比例只有13%。日本政府推行农业现代化战略,投入巨大财力物力改造耕地和开发农业设施,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农田水利设施最完善和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日本粮食作物主要是大米,小麦、玉米和薯类的产量很少。上世纪60年代日本粮食自给率达到76%,70年代以后,下降到50%以下;畜产品自给率只有50%,其中牛肉2000年只有15%。现在日本人的口粮还基本靠国内生产,其他的粮食和肉蛋奶,基本靠国外生产。日本农林水产省官员甚至表示,日本大米已经实现自给有余,政府正考虑对大米增产进行控制。

日本在农业国际贸易中不断追求贸易利益最大化,其粮食贸易战略是“进大于出”,“以进谋出”和出口战略商品。日本在追求粮食贸易利益最大化时,特别在贸易政策选择上体现出了较强的国内保护主义色彩。首先,日本粮食进口关税和非关税税率在发达国家中是最高的。日本的农产品基本进口,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被隔离开来,生产者不受国际市场上农产品价格水平和价格变动的任何影响,在国内可以自由定价出售。由于实行高价购进的保护型农业政策,日本农产品流通费用高出许多国家,农业的附加价值高于国外1倍以上。日本粮食进口中,玉米和小麦基本采用配额管理,实行农产品差价补贴制度,对进口产品加上日本国内运输费用,与国内生产的同品种、同数量农产品价格相减后,其差价部分由国家支付给农民。日本粮食自给率很低,而粮食进口却比其他主要国家要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大量进口可作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油籽和大豆(每年进口1000多万吨,几乎全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等国)。日本是世界上主要粮食进口国,在国际贸易中要支付大笔粮食外汇,但是农产品市场高度闭锁又使粮食进口难以在海外市场竞争。日本的农业贸易战略是“以进谋出”,通过大量进口粮食等农产品,并与日本的海外援助、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等紧密结合,换取国外农产品市场的开放。日本的农业出口是建立在进口战略原料和饲料上的畜牧业产品为主,重点发展高收益的园艺、畜产和水产品,在国际贸易中与美国、加拿大争夺日本食品市场。日本的农业贸易政策不但使外国农产品难以顺利进入日本市场,而且使国内农产品也难以廉价地进入市场。目前,一些农产品在国内市场上的售价比国外高得多。比如在美国市场上所售价1美元的农产品,在日本则要卖到2~3.5美元,有些蔬菜在日本市场上的价格是欧美市场价格的10~25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