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降成本?
“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对GDP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出口和消费的拉动作用却十分有限;而在另外一些国家,消费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引擎。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15年这一数据仅为68%,而同期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这三大欧洲国家的居民收入占比都在80%以上(西班牙为90%)。如果考虑人口结构因素,我国的居民收入占比其实远低于西班牙、法国和意大利。
以人均GDP论,中国比沙特阿拉伯低4.4倍、比南非低3.6倍、比俄罗斯低2.3倍。 中国经济的另外一个高成本的根源在于政府融资过多地依赖货币发行,导致通胀居高不下。我国政府的负债率达到惊人的47%,是全世界负债率最高的政府之一。相比之下,美国联邦政府负债率约为20%,日本仅为17%,澳大利亚也只有26%。
要降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必须同时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激励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二是如何减少政府对货币发行的依赖。 首先,要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要实现这一点,改革现行的税收制度、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尤为重要。目前中国的税收主要面向工商企业征收,忽视了个体劳动者和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比如个体户,虽然是低成本创业,但现行税收制度让他们不堪重负。在保持税负总体水平的情况下,应该适当扩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范围,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很多中低收入者没有纳税意识,也不知道如何纳税。
其次,要降低政府的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补贴。中国政府的预算外资金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用于对企业的各种补贴,这也是当前通胀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隐形债务也是一个大问题。
最后,要改变政府融资方式,逐步减少货币发行的扩张。可以考虑建立国债市场,让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合并交易,实现债券市场的全国统一,同时简化发行程序,缩短期限,使国债发行更加市场化。还可以考虑发行基金,把一部分公益性事业的社会责任资产化,通过市场的方式筹集社会公益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