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星每年盈利多少?
2013年开始,我国开始执行北斗导航系统组网计划,由20余颗导航卫星组成覆盖全球的北斗一号开始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用户提供定位服务。 到2018年7月,北斗二号已经建成,向亚太地区提供了更为精准、稳定的导航服务。而到今年底,随着最后一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入轨,这盘“大棋”也就落下了帷幕。 在建设过程中,北斗系统就实现了原原本本的中国制造,国内配套产业也实现快速发展。 以北斗用户终端为例,一个包含芯片、模块、天线以及核心算法的完整产品,95%以上的零部件都实现了国产化,并形成了全产业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在政策推动下,我国的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信通院发布报告,该行业2018年的产值已经达到4063亿元——这个增速比上一年提高了6.3%,比同期互联网产业的增速要高出4.3个百分点。
从产业链来看,整个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市场目前主要包括上游的卫星研发制造和中游的各类终端设备,下游的市场集中度较低,目前尚处于无序竞争的状态。 其中,上游的卫星制造业务盈利能力强劲,每发卫星平均盈利达到1436万元;中游的终端设备业务虽然量能够大,但是利润率水平比较低;而下游的基础平台业务则处于亏损状态。
当然,这种格局在未来极有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在5G时代到来之后,伴随着物联网产业的蓬勃发展,基于位置的服务将会产生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由此也会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以北斗为基础的国产位置产业生态将日益完善,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