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反倾销最多的?
美国是中国商品的最大出口目的地,2016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为5948.5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2.5%;其次是欧盟和日本。 中国对这三个市场的出口额分别比上年下降7.7%、13.7% 和 17%。
美国也是我国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根据Wto的统计数据,从1979年到2013年,美国共发起68起对华贸易仲裁案[1],占所有贸易争端案(含所有国家)的三分之一强。其中,涉及关税限制的有52起,反补贴措施有16起。 在所有的反倾销案件里,美国共征收了18.4亿美元的惩罚性关税,占所有反倾销税总征收额的22%,堪称是对华反倾销的“铁娘子”。 欧盟是第二个对中国发起最多次诉状的地区,双方纠纷主要集中在非关税壁垒上,包括技术性贸易措施、检验检疫以及食品安全标准等。 欧盟对中国企业实施反倾销调查的案件多集中在有色金属、化工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等领域。
2009年1月,欧盟以碳钢存在倾销为由,对中国相关产品开出了总计超10亿欧元的罚单。欧盟此前也曾因质疑中国钢铁行业的环境保护政策和做法,而宣布要对进口自中国的钢铁产品增加费用。欧盟还曾多次就化肥、铝箔、啤酒、冷冻肉类等产品,对中国企业发起反倾销调查或做出反倾销裁定。
国化优质答主欧盟是中国最大贸易伙伴,欧盟对中国发起了大量的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就包括反倾销调查。商务部网站刊登的调查报告中称,欧盟对中国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占其对外发起调查的80%以上。
反倾销案件不仅在贸易领域给中方企业及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社会领域带来诸多不利后果。中方企业为应对反倾销调查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企业负担明显加大。调查显示,有29%的被调查企业表示其每年花费于应对国外贸易救济调查的金额为100万元-500万之间,32%的企业为500万元-1000万元之间。这些资金本来是可以用于研发、市场、广告等经营目的,但被用于支付律师费用,使得这些资金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报告举例,对44家中国电子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93.2%的企业表示应对美国“337调查”支付了律师费用,18.2%的企业每年用于支付“337调查”的律师费用为150万-500万之间,27.3%的企业在500万-1000万之间。欧盟对中国光伏电池反倾销案进入初裁程序后,初裁确定的最低价格低于行业的成本及价格,中国光伏企业在欧盟市场面临全面退出的危险,大量光伏企业因此减产或停产,企业及员工权益损失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