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治理污染?
治理了,不过效果不明显 主要问题在于体制。我国的环保机构属于事业单位,这个制度就决定了它们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其职能和任务必须由上级政府进行安排和调整。而目前的现状是,经济GDP至上,环保处于从属地位,在政策和资金上被弱化。另外,环保是一个综合性很广的领域,它涉及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又同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相连,环保工作就只能是“大环保”的概念,即既要管污染又要管绿化;既要治污更要减排。
同时,因为环保工作涉及到所有经济发展行业,而每一个行业又有很多企业,企业的数量又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也就是说环保监管的对象很多,每个对象又要分门别类的进行监管,这样下来就需要大量的行政资源和人员力量。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需要花大力气解决很多问题,环境保护又属于刚性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行政资源有限,我们只能优先保证重要部门、重要事项的执行,对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就难以立即见到显著的成效。这是体制的原因造成的,不是政府不作为。
政府已实行各种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如各种治理污染的法律和行政命令,以及对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各种惩罚,并且拨出大量款项来解决环境问题。
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中国家由于还处在工业化过程中,还不可避免的要通过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来发展,从而在相当长时间内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政府往往也更注重经济发展,从而对环境问 题有所忽视。
环保意识淡薄: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有不断提高,而另一方面,人们的环保意识却比较淡薄,认为污染是别人的行为造成的,自己只需要做抱怨之事,这种不重视和不行动造成人们日常生活中不断造就污染。
科学水平的限制:在一些企业中,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进行达标排放和污染治理,从而也加剧了环境问题。
环境教育不够普及:虽然环境保护纳入了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的课程,但总体说来,对环境教育的重视不够,环境教育水平不高,环境教育师资队伍和教材缺乏。
立法和执法问题: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有些法律条款难以实施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