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屡次降息?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货币政策是央妈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在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中,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其他的三个分别是财政政策和收入政策)。这是因为其他的目标都是依赖于货币政策的最终实现;而且货币政策工具最丰富——除了传统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之外,还有各种创新工具。可以这么说,要是其他的政策工具都失灵了,货币政策就是最后的底线。 所以当经济形势不好时,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央妈是可以豁出去一切的,包括负利率。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货膨胀才是对普通人最大的伤害。
其次,要理解中国的现状。 中国的经济目前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GDP增速下滑,通缩压力增大(物价下跌),而企业融资成本偏高(民间借贷高居不下)。
在正常情况下,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必须的。但中国目前的情况非常特殊,宽松的货币政策并不是万能的。 为什么呢?因为过低的利率并不能真正降低企业的实际成本——由于产能过剩严重,许多行业的产品库存居高不下,需求端低迷,降价空间非常大。低利率下,企业融资成本的降低并不必然转化为产品的降价(去产能),因此低利率并没有真正降到企业的账面上,当然也无法降为企业实际运营的成本。 既然低利率不能从根本上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那么就只能采用更为粗暴的办法了——政府出面,通过行政力量,逼迫银行放贷,或者说,让资金流向它最想流向的地方(比如说房地产)。于是我们看到了各地层出不穷的金融调控政策,以及钱流向房地产之后的房价暴涨。
要知道中国的利率水平在国际上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中国一直保持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虽然这个过程磕磕绊绊,走了不少弯路,但毕竟是在往正确的方向改革。一旦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中国的利率水平会很快上升,那时通胀压力才会真正的到来(因为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国内的经济形势会迅速反映到国际市场上。国外资金进入中国,必然会推动国内物价水平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