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模式适合中国吗?

凤淑芸凤淑芸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李光耀说过,中国人是“温良恭俭让”的,所以中国人和美国人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赛,赢多输少(除了足球以外);和美国人在网上打游戏,也是赢多输少——这背后其实反映的是,在体力智力都不及别人的情况下,我们只有通过更刻苦的努力才能和别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技。这是一种“笨鸟先飞早入林,勤能补拙”的模式——这种模式在新加坡行得通,但是中国不行。

我认识一些到新加坡留学的学生,他们给我的感觉是,那里确实能培养出人才,因为勤奋上进的人在哪儿都能出人头地;但是我也有朋友孩子去英国美国的,从他们的描述里,我觉得那些国家确实更能培养出精英来,因为那边的教育资源真的比新加坡好很多。但美国的教育体系又是相当乱的,而且非常贵,光学费一年就几十万人民币,比在新加坡的花费要贵好几倍。

简言之吧,如果中国的教育体系是优等生保送清北,那么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就是吊车尾进三本,不过读三本也要考600分以上(高考满分150分制的话要90分) 。前者是培养精英,后者是培养庸才,但两者都是社会分层和分配资源的有效工具。 中国如果实行新加坡模式,首先得把教育体制改过来(这是最困难的,因为中国现在有上千万的高考落榜生,如果让他们进入职业中学,这个群体规模会更大);其次还要改变社会分配制度(公务员系统和新加坡一样公开考试录取,但中国现有的国企和事业单位编制又太多太庞大了,而且这些单位工资水平也比同行高很多,如果打破这种格局,分配机制势必又要改)……

新加坡模式其实是一种“穷尽资源力求公平”的模式,这种模式如果在经济腾飞时期实行倒也无妨(比如日本在战后经济复苏时期实行的军国主义和压制自由市场就是典型例子),但因为中国现在处于经济增长放缓和结构转型期,这个时期的矛盾主要是贫富分化和阶层固化,所以政府一方面要对富人和资本开刀(房地产税,股票交易税等等),另一方面却又在大力投资基建(修铁路,港口等等),拉基础货币,这样做其实是背道而驰的,因为货币增发会造成通胀,而穷人拿到的那点基建补偿其实远远抵不上物价上涨的幅度。

向郦向郦优质答主

新加坡模式不适合中国。首先,两国的政府性质不同。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人口大国,是世界上政治稳定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今中国发展最大的制度优势。党的领导贯穿于经济工作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党能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能够集中各方资源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重大问题。

新加坡的政府是威权体制。“威权政体是一种具有准军事化色彩,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运用国家强制力量来控制社会,强制推动经济发展,同时在政治上实施个人或集团专断统治的一种政体”。威权政体主要特征是以经济发展作为政府运作的中心目标来强化国家对社会的控制,依靠政府的专断权力、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以及政府的高效率来实现本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把发展经济作为政府合法化的基础,它以行政权力对社会、经济生活实行全面管理,集中资源与人才发展经济,在一定条件下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是同时,行政权力的高度集中剥夺了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空间。新加坡政府实行住房国有化政策,由政府负责建造住房并以成本价出售给本国人,政府保证每个人都有房子住。我国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实施的也是住房国有制。随着住房商品化的改革,我国已经放弃住房国有制,逐步确立住房私有制,这是符合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

其次,新加坡政府为保证住房国有制的稳定,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政策,以牺牲经济中金融领域的活力换来住房市场的稳定。我国是发展中大国,金融资源分配效率的高低对经济影响更大也更为重要,在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可能照搬新加坡。而且,在我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金融深化的程度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实施金融寡头化、行政化的管理方式也不可取。

再次,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房地产业的效益和效率,但是我国政府主要靠对国民经济间接调控为主,主要依靠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而不是行政手段。同时,我国政府也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来促进社会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而不是政府高度垄断资源配置。

最后,新加坡政府严格限制土地进入市场流通,在新加坡买地和内地买房完全不同。在新加坡,政府拥有土地所有权,开发商只有土地使用权限,且土地使用期限较短。政府向开发商出售土地,相当于把具有一定年限使用权的土地出租给开发商。而中国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城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均属于农民集体所有。这种土地所有制和土地使用制度也不适合照搬到新加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