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取消货币吗?
如果“取消”指的是不再发行货币,那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用时代,作为信用基础的法偿性货币(法定货币)是永远不会被取消的;如果“取消”指的是停止增发货币或者停止扩大货币的流通量,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 当代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一个经济体的总需求(包括商品和服务)增长速度必须高于潜在经济增长率才能维持物价稳定。
凯恩斯主义主张,只要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得当,并且实施时间足够长,任何经济危机都是可以避免的。凯恩斯主义的这一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后得到了验证,二战后的许多发达市场经济体都曾不同程度地使用过凯恩斯主义的方法来应对经济衰退。
凯恩斯认为,市场总是有失均衡的时候,因此需要政府的力量介入调节。而调节的总方向应该是在市场失灵之处补进一些需求,以超过自然增长率的速度增加有效需求,即所谓的“赤字财政政策”。为了提供充足的资金,凯恩斯甚至主张可以采用透支的制度,即先借款支出然后再还本付息。
凯恩斯的学说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学派之后,人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办法增加需求以达到稳定的物价水平。除了宏观经济政策之外,还有贸易协定、汇率机制乃至关税等政策工具被用来调整内外需的比例。然而凯恩斯自己的理论中也承认,财政政策的效果是有其临界点的,超过一定规模之后就会失效。
凯恩斯之后出现了无数的新兴学派,凯恩斯主义却被奉为宏观经济的正统,并被各国政府用于指导实践。于是凯恩斯主义从正像凯恩斯预测的那样,成了“永恒的理论”。 凯恩斯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是因为货币政策的时滞比较长,而财政政策则可以快速反应。但凯恩斯也承认财政政策是一种有限的工具。超过一定限额之后它就会失效。
凯恩斯并没有提到通货膨胀的问题,因为他生活的时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没有崩溃,各国普遍存在着通货膨胀的现象。凯恩斯主义者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状况,因为他们可以将之解释为需求不足的结果,进而推行更加激进的财政政策。直到70年代美国出现过热现象之后,凯恩斯主义者们这才改口声称他们的理论遇到了难以解释的反例,开始转向供给方面寻找原因。
70年代至今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几乎都将凯恩斯主义置于一边,取而代之的是新古典主义经济学。但是凯恩斯主义并未消失,它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仍然有着很大的市场。 新古典主义虽然占据了主流地位,但它自己也面临着诸多难题而无法自圆其说。
一方面它否认存在长期通涨的事实,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接受中央银行控制通胀的既定目标。它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主张供给方面的原因才是经济运行的常态。但它无法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为什么很多发达国家在70年代都出现了严重的失业现象呢?凯恩斯主义不是正在试图解释这种现象吗? 新古典主义似乎在理论上无法自圆其说,于是它转而寻求其他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研究热潮。
中国经济的发展尤其引人注目。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没有走资本主义的弯路,也没有走苏联模式的死路,而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中国在保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同时,保持了货币的稳定。如何在保持货币稳定的情况下实现可持续的增长成了当下中国经济学家们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