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如何走?

平越崆平越崆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句名言,这句名言可能有些老套,但是很实用 这句话的出处是《剑桥中国史》,作者是费正清,在评价1958年至1960年的“大跃进”时说的。现在用在宏观经济调控上,也一样合适。 因为中国的GDP增长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所以这里用了一个“扯淡”,其实用“扯蛋”更恰当一些。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中国的人口增长率曾经连续多年超过GDP的增长率,这在世界上是相当罕见的。而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因为所谓的“大跃进”,那几年经济上马了很多项目,很多重复建设的企业,虽然这些企业在今天看来是很落后的,但是当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而“大跃进”的弊端也是很明显的,就是低效益甚至无效率。因为当时有很多企业并不是按照市场规律办事的,而是基于行政命令调来调去,很多资源并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效能,因此产生了所谓“大跃进”后的经济低效益。 同样,我们现在搞宏观调控,要保增长、控物价、稳就业,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因为经济发展了,一定会带来物价上涨,这一点毋庸置疑;而且就业也是和经济增长紧密相连的。 所以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现在的重点不在于要不要控制物价,因为物价已经处于较高水平,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稳定价格,避免通货膨胀继续攀升;而要解决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经济增长。

当前中国政府所需要的做的是,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调整结构,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这不仅是政府需要做的事,更需要整个社会来共同完成。 举个例子:现在钢铁行业利润很高,于是很多地方又开始建电厂,准备投资炼钢。这是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呢?显然不符合,因为资源并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地方有煤,却没有铁;相反,有些地方有钢,却没有煤。所以我们不仅要考虑地方政府的利益,还要考虑整个国家的战略。如果每个地方政府都只考虑本地的利益,那么最终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地区恶性竞争,产业无法优化升级。这不就是当初“大跃进”的模式吗? 所以,宏观调控很难啊!要在保增长的前提下,控制物价,调整结构,这看似是一句话,背后却蕴含着无数的政策取向和措施。就像“大跃进”一样,我们既要想办法赶英超美,又要量力而行,不能透支未来。 这真是难啊!难道我们就只能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来指导经济发展了吗?难道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之间就没有中间地带了吗?为什么我们要追求高速度、高增长呢?因为我们有十几亿人口,要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像欧洲各国那样,小步慢跑,逐步富裕。我们必须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穷的状况,这势必会带来各种难题和矛盾。

我想起一句老话,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其实我们就是在摸着GDP过经济河,一旦摸错或者踏空,就可能跌落深渊。

甄根先甄根先优质答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求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而供给的结构、效率和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难以很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对此,迫切需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能力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被概括为“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法论的“八字方针”,即“巩固、增强、提升、畅通”,要求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增强微观主体活力,提升产业链水平,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这是中央在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性。

具体来看,一是继续推行“三去一降一补”。在前期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的基础上,对清理“僵尸企业”、化解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补齐经济发展短板等工作进一步巩固、深化,同时,结合新形势新要求,推进去杠杆和去产能的深化与拓展,尤其是强化结构性去杠杆,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使宏观杠杆率得到有效控制,提高各类企业资本的使用效率。在去产能上重点是处置“僵尸企业”,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