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赤字?
1,中国的财政到底是紧的还是松的? 这个话题好像已经是旧闻了! 2015年之前,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是“稳增长、控通胀、调结构、缓杠杆”(这是新提的法条吗?) 2015年之后,去产能、去库存成为新目标。 直到2018年,提出“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2019年至2021年,强调“加大税收、社保、金融等领域的改革力度”“健全地方税费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等等。 如果我们仔细梳理这几年财政政策的方向变化,不难看出,从2016年开始,政府的财政政策一直较为宽松,甚至可以说是非常积极。
2,为什么这么多刺激政策? 需求不足(投资、消费、净出口三者之和低于潜在GDP)是近年来中国经济最大的痛点。 为了刺激总需求的恢复,政府除了降息降准之外,还发动了基建投资、房地产、汽车等支柱产业的刺激计划,同时鼓励外贸企业进口,增加外汇占款来投放流动性。 但这些措施收效甚微。 2014~2016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26%下行至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由13%下行至6.5%;进出口总额增速由7.6%下行至-7.7%。
如果单看GDP增速的话,2015年和2016年的GDP增速都仅有6.7%,而财政收入却实现了两位数的高增长——11.7%和10.9%。 这主要是因为政府通过发行债务的方式(包括国债和地方债)补充流动性的结果。 2015年净融资额高达4.85万亿元,2016年继续扩大至6.55亿元。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之下,广义货币(M2)增速维持在10%以上,社会融资规模大幅增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7.82万亿,是2015年全年规模的2.3倍。 另外,2015年和2017年两次税改同样释放出巨大的财政资金,从而极大地支持了基建投资、国企改制、乡村振兴等经济发展重点领域。
随着“扩内需”战略的落实与效果显现,国内消费需求逐步回暖,制造业投资出现回升势头,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速。 这一切都离不开财政政策这个“利器”。
2010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年我国的财政赤字拟安排10500亿元。这是我国连续第7年出现财政赤字,也是连续第4年突破《预算法》规定的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1.5%的规模。有媒体甚至评论称10500亿赤字规模相当于过去46年的总和。事实上,对财政赤字的认识,需要从赤字的定义和成因等多个层面进行认识。
赤字的定义
“财政赤字”一词源于英国,本意指“财政透支”,最初主要用于弥补财政困难,解决政府短期的资金周转问题。马克思对于财政赤字有比较经典的阐述。他在论述财政分配的量时,区分了财政分配收入和财政分配支出,并把收支相抵作为财政分配的决定性规律。同时他还认识到在政府财政分配的收入和支出的实际运行中,二者在量上不可能绝对准确地符合,常常会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有可能出现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情况,也有可能出现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情况,在后一种情况下,就是出现财政赤字。
现代财政制度下的财政赤字,指国家(政府)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内所发生的财政支出超过财政收入的差额。经济学者一般把赤字分为硬赤字和软赤字,硬赤字即广义赤字,指财政收支的差额加上债务归还额的总和。软赤字则是指财政收入支出差额扣除债务归还额后的余额。一般在我们分析财政赤字时,我们采用的都是硬赤字的概念。
赤字的成因
财政赤字的产生,有宏观、微观、制度等多方面的原因。从西方国家财政赤字的实践和理论探讨来看,财政赤字形成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周期变化的影响。经济周期波动是商品经济的固有规律,是不可避免的。西方经济学者认为,造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是有效需求总量的不足。在有效需求总量不足时,必然导致经济萎缩,财政收入减少,而由于政府的转移性支出和社会福利支出又很难按照财政收入的减少而相应削减,从而形成财政赤字。
2、政府的扩张政策。为了促进政府支出的增长,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西方政府经常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降低再贴现率,扩大货币供应量等,这些政策必然造成市场的不稳定,造成通货膨胀,同时也必然造成财政出现赤字。
3、制度性原因。西方国家的财政支出和财政收入存在一种“顺周期”的变动规律。即在经济繁荣时期,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增加的幅度较小,相反财政支出随着经济增长增加的幅度较大;在经济衰退时期,财政收入随着经济增长减少的幅度较大,财政支出随着经济增长减少的幅度较小。
另外,财政支出刚性、选票财政、物价上涨等对财政赤字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我国赤字的成因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财政总体上经历了从赤字财政到收支平衡到略有结余的过程。在1990年以前,我国政府财政出现了30次财政赤字,共198.6亿元。从1993年我国政府为了启动经济而实行扩张型财政政策起,政府财政出现连续15年赤字。截止到2009年,政府财政赤字累计达34485.61亿元,而从1950年到1992年53年的赤字总量仅297.92亿元,可见90年代以后财政赤字大量增加。
上世纪90年代以来财政赤字增加的主要原因:
第二、经济发展缓慢,企业效益不高,严重制约财政收入增长。
第三、中央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出现很大困难。1990年中央财政赤字达610亿元,占财政总收入的16%,中央财政“吃饭”困难。为此,国家被迫实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在中央财政特别困难,被迫实行紧缩政策的同时,地方财政状况又好不了多少,全国有30%的地方财政也是入不敷出,需要中央财政补助。这是一场建国以来从未出现过的“财政危机”,也是一场中央财政危机。在当时,这种财政危机是与支付危机联系在一起的,财政是“皇粮”,一旦财政出现困难,势必影响其他经济部门(主要是国有企业),造成1993后出现的“三角债”愈演愈烈,威胁经济正常运行。因此,在当时情况下,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解决财政危机,中央财政实行扩张性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