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会通货膨胀?
1、需求拉动型通胀。2008年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印发货币,全球流动性泛滥,中国作为一个工业体系完整的国家,进口原料,出口工业制成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美元指数上涨50%,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上升47%,其中出口增幅高达63.0%;作为外贸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顺差扩大的同时带来了本国货币的超发,而国内由于需求低迷,为了刺激经济,央行采取了大幅降息降准的方式,扩张了货币供给,在供求双向扩张的作用下,物价水平开始上升,进入了通胀期;
2、成本推进型通胀。这次疫情的到来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世界各国纷纷封城、停工、停课来抑制疫情扩散,经济增长遭受重大打击,大宗商品价格普遍下跌;然而在国内,防疫效果优于其他国家,率先走出疫情影响,复工复产,经济复苏,对于大宗商品的需求回升,加之各国央行持续放水导致流动性过剩,国际能源价格反弹,农产品价格回升,这些都会推升通胀水平;为了应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各国大幅度增持国债规模,据IMF统计,2020年上半年各国国债发行规模已经达到近30万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注:美国债务上限已经上调两次,仍达不到预期目标),随着经济的逐步复苏,产能的恢复需要时间,供需关系的变化会进一步加大通胀压力;
3、结构性通胀。全球化进程中,任何国家的产业分工都是具有鲜明特点的,我国的优势在于中低端制造业,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经常处于顺差状态,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于GDP增速,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当通货膨胀时,政府应该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进行调节,考虑到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宏观调控的目标是保持物价总体水平稳定,为了遏制通胀势头,央行采取的政策是以汇率为重点的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通过外汇市场的调节功能,增加出口企业的收益,减少热钱的涌入,当然对于输入性通胀也是一种缓解;此外也要看到,在全球产业链重塑的背景下,我国作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大国,商品供需结构发生变化,部分行业出现产能不足,原材料价格上涨,企业利润空间被挤压,通胀压力依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