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如何发展手机品质?
我觉得目前阶段,手机的品质问题主要在于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不熟悉和期待值的设置上。 比如说,大家买电脑,会去百度贴吧之类的问问别人的使用体验,看一下别人说的好坏和自己想象的好坏是否相符;但买手机却很少有人这么做(至少我没有见过),大部分人都是在知乎上看看几篇测评文章或者微博上看几条安利推荐就下单了。这种对于产品的认知不充分、期望值设置不合理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我第一次买到水军卡贴机的时候,觉得这是一台非常好用的手机,虽然性能不算强但是足以让我满足,所以我在贴吧发了贴子给大家科普,告诉大家这台手机的优缺点以及是否能完美升级到Android7.1等详细信息,后来果然有不少人根据我的帖子买了这部手机。这当然是好的现象。 但同样的问题出现在iPhone身上时就不是这么合理了。由于苹果的封闭性和iOS优秀的稳定性,使得iPhone出问题的概率本身就要比Android低一些,所以在知乎等平台上看到的大部分都是“XXX手机怎么样”之类的问题,答案也都是很主观的“好用”“值得购买”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水军再出来鼓吹几句,很多人就会盲目跟风,使那些本来应该花小钱买到大优惠的人损失金钱,使那些本应花高价得到完美体验的人失去最好的选择。
回到正题,提高手机品质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产品质量和商品口碑。 我认为产品质量方面除了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约束以外,企业自身也应该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并严格遵守,严格把关每一个流程,保证出现问题能及时找出原因并进行解决。同时,还需要行业组织的监督,以及消费者对于不良品的投诉和帮助甄别高质量产品。
而商品口碑方面,则更多的是依靠企业和商家的自觉——因为无论是产品本身的质量还是售前的服务态度或者是售后处理的方式都会影响消费者的感受,进而影响到今后该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是提高手机品质的关键因素。
实际上从全球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电子设备生产大国都有山寨产业。而且就电子产品本身的产业特点来说,其核心零部件是高度标准化的,所以很多设备在硬件层面是很容易模仿的。如果从更广泛的通信设备产业来看,像程控交换机、公众移动通信终端、无绳电话机以及集群通信的终端,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2005年之前,都出现过大规模的山寨生产现象,就连当时的知名国企都有参与。而手机产业的山寨问题自2005年开始逐渐突出。
导致中国山寨手机如此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的角度来看,首先是因为中国有着全球最庞大的手机消费市场。虽然从90年代中期开始,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外资厂商以及国产手机品牌都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但是它们的全球研发平台并未转移到中国。因此虽然它们能够对欧美市场做出及时的反应,但是却无法及时针对中国3~7级城市以自费为主的手机消费特点开发出具有吸引力且价格适中的产品。另一方面,在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刺激下,手机核心零配件产业在中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很多具有较高品质和价格优势的手机关键零部件(如电池、显示屏、芯片等)在国内都能以接近成本的价格采购到。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首先,中国的通信市场从开始就处于与欧美发达市场不同的制度环境下。即终端的采购和销售是高度市场化的,对市场终端的行为约束力度很弱。因此各种进入企业能够根据各自的实力在市场环境中自由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而手机市场中品牌、渠道以及用户等资源的不对称性给了“山寨机”巨大的市场空间。其次,“山寨机”在社会文化上迎合了中国文化消费者的一种普遍心态,“不患寡而患不均”。山寨机虽然在某些质量指标和核心功能上可能不如知名品牌手机,但是却在某些特色功能上超过了知名品牌手机,如超长待机。因此,在价格上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产生同等满足感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