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哪一年开始的?
1984年,定下成立上交所,深交所的计划 1990年成立上证所,1992年成立深交所 这里有个小细节,上交所的成立是被写入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方案的。最初设想是上海证券交易所有场内交易和场外交易两部分组成,其中场内交易部分采用做市商制度。
但实际落成的是全部都在现场交易,没有设立场外交易部分,这为以后的上证综指编制留下了遗憾(因为未考虑上市数量的因素,而只是单纯加权计算),也造成了目前单边市场的局面。 上交所成立的最初目的之一就是作为国际化的试验田,因此当时设计了很多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机制。比如以前沪市的停盘时间是下午1点半到3点,当时计划是要和香港联姻,打造亚州最大金融中心,就准备按照恒生指数的收盘时间进行调整,也就是把下午的小时指标改为全天十二个半小时计。这个改动被搁浅了,否则A股现在应该实行半天交易了,对于散户来说可能还有好处。
深圳交易所的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外地资金,改善本地融资难的问题。所以成立之初就有融资功能和货币信用功能的考虑。 所以从功能上来看,两个交易所是从设计和建立之初就朝着国际化方向发展的。这点和香港很类似。
证券在中国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981年中国政府发行国库券。随着中国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1984年至1992年间先后出现内部发行的国营企业债券、企业股票、社会公众债券和优先股,随后的1990年和1991年先后建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当时两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内地都名列前茅、且并非首都北京,被认为有利于避免政治风险。1992年正式开始全面发行A股。中国国内目前有40多家证券交易所,但除上、深两市外的其他交易所都不能进行股票交易。
2005年,中国证券市场进行历史规模最大的一次股改,被官方称为“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分水岭”。“股改”彻底解决困扰中国证券市场10余年的国有股、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的流通同股不同权的制度,使所有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买卖(尽管有些尚有限制)。
尽管中国A股市场是政府严格管制,但上证指数在2006年上半年上涨接近100%,在2007年上半年又涨两倍!到2007年9月下旬指数曾达到前所未有的4300点以上,总市值超过31万亿!此后股指开始掉头向下,持续数年的熊市使很多投资人损失惨重而且根本无法挽回。
2007年,中国证监会批准上海证券交易所进行股票权证试点,并在9月30日推出第一只权证:宝钢JTB1。权证为投资者提供了以较少资金进行投资的机会,增加了市场的活跃程度。
2007年10月下旬,中国内地投资者获准投资中国香港市场,称为港股直通车。但该措施在2008年初突然叫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