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顺差还是逆差?
2015年6月,央行发表报告称我国国际收支处于均衡状态(即贸易项下顺差和外资流入大体相等);到2017年,央行调高了国际储备资产(人民币外汇储备)的底线,认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且规模较大。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数据的出处均为单方面估算,并未受到其他国家机构的验证。国际上并不认可我国的这一说法,普遍认同我国存在巨额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赤字。 以货物和服务贸易为主的经常项目方面,根据WTO《贸易统计数据库》公布的各国季度数据经计算得出,1995年至2014年间我国服务贸易总顺差(F/A)为398亿美元,比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FDI)多1029亿美元。货物贸易方面,按照SITC分类,我国常年对欧美日等主要经济体有大量的商品出口顺差,但对亚洲各国(包括新加坡、韩国和台湾地区省区)则有不小的进口顺差。据此可大致推断出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顺差状况,而这也是形成我国外汇储备的主要来源。
另外,近年来我国大量境外收购资产行为也使得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数量大幅增加,资金流出量巨大。由于这些交易并非基于商业逻辑而是出于国家战略考虑,相关交易价格和金额难以得到准确披露,加之我国实行的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汇率制度,因此很难通过市场手段测算这些资金流出的确切金额。不过,结合我国政府历年发布的海外投资情况报告,以及商务部每年发布的《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项目统计公报》,仍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估算结果。 还有学者从非贸金融角度来研究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如王瑞雪等(2014)基于全球跨境资金管理的新框架,提出了一个包含非居民部门、居民部门和官方部门的国际收支平衡方程组,并运用中国的年度数据和样本外数据分别进行了估计。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国际收入中,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盈余约占70%,而且大部分来自于经常项目的盈余。陈继勇等(2016)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我国的国际贸易顺差是造成国际收支盈余/赤字的主要原因,并且占所有国际收支盈余/赤字的比重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