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为什么喜欢炒股?
1、因为上海是股票的诞生地,A股的第一个交易所在上海开张了。开了一个好头后,后面就一发不可收拾。据说当年为了吸引民众开户,上海还曾经打出了“买股票,送酱油”的广告口号(不知道真假);
2、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其他人一起致富(注意不是发财)。当时上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率先富了起来。而股市又是最能代表富人聚集地的场所(当然现在再谈这个有讽刺意义),所以自然上海人接触股市的机会要多于其他城市。而且中国人有个传统就是喜欢把自己赚的钱放到自己不熟悉也不了解的场所,因此对于炒股这种既新鲜又有“赚钱效应”的事情自是不会放过;
3、信息畅通。在新媒体尚未出现前,电视报道无疑是民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那时候上证综指每涨一点,全国新闻都会播报。记得90年代中期每次开盘日,电视台还会直播股票行情。当然,那时候的股民也普遍比较“朴实”,只关心大盘涨跌和手上的个股情况;
4、风险意识。可能跟上海人的精明相关吧,虽然他们乐于尝试新事物,但同样明白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投资总是要承担一定风险这道理。所以即使98年亚洲金融危机,01年互联网泡沫,08年金融危机都没有能让沪指跌穿1000点(尽管那个时候的1000点远不如今天的1000点值)。反而每一次危机过后,市场都会重新洗牌,给新的企业和行业带来发展的机会,从而造就更多财富传奇。于是上海人的钱包即便被股市掏空,依然对下一次奇迹的出现满怀信心。
在中国各大都市中,上海的证券市场无疑是最活跃的,上海市民通过股票投资赚到钱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北方的北京天津和广州。而上海市民的投资热情和投资技巧也是独领风骚,他们喜欢炒短线,在市场上涨市时敢于买进,而在市场不景气的时候则敢于割肉出局。
上海人对股市的独特感情是与上海人的城市性格密切相关的,上海的市民文化有着双重性,既具有一定的开拓性,也有很大的投机色彩,海派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化,海派文化形成于近代,以上海为中心,主要受到江浙文化与欧风美雨的共同影响。
上海人在经历多年的奋斗和拼搏后有了较为充足的资金实力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使他们对生活具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开拓精神,渴望新的生活体验和新的挑战,追求更高层次的享受。
中国自古就有以邻为壑和明哲保身的道德训诫,上海由于以上海本土为中心,这就形成了一种处世哲学和价值观,即重视自己小天地的利益而不顾及别人,只要能赚到钱,其他一切一无所顾。上海人有着典型的自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它不仅成为阻碍市民相互融合以及与外地来沪人员融合的阻力,也使上海市民具有了十分突出的个人主义和相当缺乏集体主义与公德心。
上海市民在投资上具有十分突出的投机心理这和他们的处事哲学是分不开的,上海市民最信奉的理财观是要尽快把“死钱”变成“活钱”,因此他们会根据经济环境和个人收入的变化采取十分投机的理财方式。
另外,上海市民的享乐心理较为突出,他们投资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享受,当投资收益到达他们理想的收入水平时,就会及时把投资所获的回报消费出去以满足心理上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