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超发”是个不准确的概念,更准确的提法是:增加货币供给。 为什么要增加货币供给呢? 因为我们的M2增长率远远比不上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当然也小于社融增量)。 比如2019年M2增长了8.7%,而GDP增长6.1%,社融增量(包含债券、股票发行等融资方式)高达30.38万亿,CPI也比去年增长了2.9%。这也就意味着,虽然2019年广义货币的总量增加了8.7%,但其中只有不到4%的增幅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还有超过5%的货币供应量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了。
在经济学中,通常把GDP的增长率与M2的增长率之差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如果这个值大,就说明通货膨胀高;反之,则低。 我们常说“通胀”或者“通缩”,其实是指“物价上涨”或“物价下降”,用GDP和M2来计算CPI,就是计算整个经济体系的“加价率”,看看物价总体水平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所以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物价上涨,也就是让加价率处于合意的水平。
那什么又是“合意”的水平呢? 这个嘛,还真没有统一且明确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政策的取向是不太一样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因此财政赤字,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扩大需求是合适的。
到了八十年代,我们又开始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直到九十年代末期,通胀才再次成为重要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的货币供给往往是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过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紧缩。但这种“逆周期操作”究竟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的水平暂时不够,就不班门弄斧了。
1、国外资产增多了:
央行购买黄金、外汇,导致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就是国外资产增多,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汇以强制结汇为主,中国人民银行被动收购大量外汇,导致我国外汇储备剧增,相应地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2010 年全年我国新增外汇占款为 2.09 万亿,2011 年增加到 2.5 万亿元。
2、国内信贷增长过快:
在我国经济高增长的过程中,对投资的需求很大,导致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非常快。贷款增长过快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加快是我国货币超发的内因。
3、货币乘数不断下降导致央行被迫超发货币:
货币乘数的下降会直接导致货币供应量供给不足。为了使货币供应量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在货币乘数下降的情况下央行只能通过增大基础货币的发行量来保持货币总量平衡。所以货币乘数的下降是造成近期央行超发货币的重要原因。
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来看,我国长期维持着出口导向型的增长模式,在金融危机之前,这种增长方式使我国实体经济具有很强的投资和出口能力。但在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国外需求减少,这种增长方式受到了较大冲击,实体经济的信贷需求明显下降。但是,中央政府为了摆脱金融危机的冲击对宏观经济采取了“强刺激”的政策。为了支持地方政府的“铁公基”建设,中央政府对银行信贷采取了行政干预,结果导致大量的信贷资源进入了政府控制的领域,而使民间经济的融资越来越困难。
此外,在 2008 年到 2010 年物价处于低水平时,银行为了防止信贷风险采取了压缩信贷的政策。这些都导致了货币乘数的迅速下降,使货币总量供给出现不足。为了维持一定的货币总量,在货币乘数下降时央行为保持货币总量平衡就只好增加基础货币的供给量。结果导致了实际货币发行量远超过我国货币发行的模型计算结果,出现了严重的货币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