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要超发货币?
“超发”是个不准确的概念,更准确的提法是:增加货币供给。 为什么要增加货币供给呢? 因为我们的M2增长率远远比不上GDP增长率和CPI增长率(当然也小于社融增量)。 比如2019年M2增长了8.7%,而GDP增长6.1%,社融增量(包含债券、股票发行等融资方式)高达30.38万亿,CPI也比去年增长了2.9%。这也就意味着,虽然2019年广义货币的总量增加了8.7%,但其中只有不到4%的增幅能够转化为有效投资,还有超过5%的货币供应量被无中生有地创造出来了。
在经济学中,通常把GDP的增长率与M2的增长率之差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如果这个值大,就说明通货膨胀高;反之,则低。 我们常说“通胀”或者“通缩”,其实是指“物价上涨”或“物价下降”,用GDP和M2来计算CPI,就是计算整个经济体系的“加价率”,看看物价总体水平是在上升还是下降。 所以增加货币供给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让物价上涨,也就是让加价率处于合意的水平。
那什么又是“合意”的水平呢? 这个嘛,还真没有统一且明确的答案。在不同的时期,政策的取向是不太一样的。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供给不足,因此财政赤字,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扩大需求是合适的。
到了八十年代,我们又开始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为了抑制通胀,又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直到九十年代末期,通胀才再次成为重要问题。 从历史经验来看,我国的货币供给往往是在经济增长乏力的时候过量,在经济过热的时候紧缩。但这种“逆周期操作”究竟是否合适,需要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我的水平暂时不够,就不班门弄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