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是从什么?
先讲几个笑话,然后再说正题。 中国第一个啤酒厂是建在北京的,因为当时北京市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又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人有喝啤酒的习惯;而第二个建立的哈尔滨啤酒厂则是由俄国资本家在1900年建立,因为俄国人的传统饮料就是啤酒(俄罗斯人爱酒,尤其是伏特加)。 当时中国自己培育的棉花不好卖,因为进口美国棉花更便宜,于是政府就想出了个主意——组织纺织厂,用机器换手工的方式生产棉布,于是上海、青岛等地开始建起了自己的纺纱织布厂。但后来发现还是进口的美国棉花更加便宜,这些工厂很快就倒闭了…… 这三个故事都说明一个道理:计划经济时候,为了发展某个行业,政府可以下很大一番功夫。
但转型这么多年,我们确实看到了不少成绩。 最显著的就是外贸和金融业的辉煌,没有这两大行业的支撑,中国不可能有今天的经济实力。 其次,在制造业领域,我们实现了由“弱”到“强”的转变。 以前被人嘲笑的“中国制造”现在终于有了底气,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从“世界组装车间”到部分产品“反倾销立案”,我们见证了从“缺重少轻”到“轻纺重化”再到“制造+服务”的崛起。
最后,我们不得不承认,市场经济确实比我们原来的那种计划经济更有效率。 当然,转型的道路绝非一路顺畅,也有过徘徊和失误。 改革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改革的进程被严重拖延,如果早二十年进行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的表现也许会超乎想象。 另外,市场化的进程也应该加快,现在的国企仍然享受很多政策优惠,市场竞争力不强,应该彻底放开竞争,让它们处于一种良性发展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