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棉十四厂在哪里?
已撤并,现在这里是静安寺街道 以前是静安区,所以简称“静安”,和现在的徐汇、长宁等区分属不同街道(镇)。 现在是静安区静安寺街道。 这里曾经有上海最早的地铁1号线和一个地铁站。
1971年5月,由冶金工业部划归上海市领导的上海纺织局筹建上海第二棉纺厂(国棉二厂),地点位于静安寺周围地区。建厂初期,厂区面积86.4公顷,职工2836人,设计能力为30万纱锭,年产值1亿元,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棉纺厂之一。由于地处市区中心地带,交通极为便利,加上设备先进,产品质量好,深受国内外客户欢迎,产品畅销世界各地。
后来还先后引进了瑞士苏拉卡公司清梳联生产线,德国西门子公司全自动气流式纺纱机,日本三菱重工汽流纺纱机和英国贝利尔公司剑杆织机制造技术。使该厂成为集纺、织于一体的综合性工厂,生产能力达到70万纱锭,200台织机,年创汇额近2亿美元,成为当时上海出口创汇最多的企业之一。 在国棉一、二厂的南侧,就是上海最早的地铁站——静安寺站。它建成于1971年,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地铁车站,也是中国大陆第一座地下铁路车站。这个地铁站现仍运营。
在现在的静安区北京西路1690号,有一幢五层钢筋水泥结构的建筑。它是上海解放初期的遗留建筑,也是上海第一毛条厂前身——远东缫丝厂的厂房。
该厂是1898年由日本三井、三菱公司在上海虹口地区合办的一家丝织厂。至1940年,已拥有11个分厂,发展成为垄断上海缫丝工业的“丝业大王”。1941年,日军强行为远东缫丝厂注资法币500万元,攫取股份40%,并把该厂作为“军需工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该厂被日军强占,并将其余的60%股份以100万元价格强行收买,完全变为日军的“官业”工厂。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丝织业得到复苏。远东缫丝厂将当时为日军生产军用物资而添置的一些机器设备拆除处理,所得款项为720万美元,全部充作了“军需补偿”。1948年,远东缫丝厂将缫丝机、锅炉、水塔等全部处理掉。至此,该厂实际上已全部停产。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将该厂收归国有,并根据当时国家“恢复棉花生产,发展棉纺织工业”的需要,经过重新设计和设备改造,在此建立上海国棉十四厂。1950年7月,建厂工程竣工,1951年5月1日,该厂正式投产,定名上海第二纺织厂。1956年4月,改名上海国棉十四厂。同年,该厂进行“一化三改”(即实行公私合营和工厂的工业化改造、劳动管理改造和工资制改造),1959年7月1日定为地方国营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