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底部如何形成?
“底”是一个相当主观的词,所以首先把“底”的概念放一边。 股价的变动是由需求和供给的变动造成的(宏观上的需求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微观上的需求包括买入意愿等),当需求大于供给时,价格上升;反之,价格下跌。 所以“引起股价变动”是原因,“需求(或供给)大于(或小于)供给”是结果。 我们讨论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股价低位运行”另一种是“异常情况的股价暴跌”。我们分别就这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1.正常情况下的股价低位运行 正常情况是指在经济和公司基本面向好的情况下,股价由于种种担忧而低走,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如近期的创业板指和上证50。这种情况下“需求小于供给,价跌量增”,从图中可以看出需求(成交量)明显小于供给(交易数量),而价格却处于下降趋势中,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这种“求小于供”的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可能因为各种利多消息的刺激,需求开始大于供给,则价格上涨。
2.异常情况下的股价暴跌 还有一种情况是极端情况下的股价暴涨爆跌,这里主要讨论暴跌。这种情况一般伴随着恐慌情绪,人们对于未来极度悲观,因此会竞相抛售手中资产,从而造成股市暴跌。这时往往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但是需求远远小于供给,于是出现了“价跌量增”的现象。此时如果人们仍然继续抛售手中资产,那么股价还会再次下跌,于是一场恐慌蔓延。。。 当然这种暴跌之后会有一个反弹,那这个反弹的到来是由于“需求开始大于供给”了么?其实不然,这种反弹的出现是因为人们开始恐慌,大量赎回基金,导致资金流出,而资金流出又会导致股价下跌,于是出现了一个先跌后涨再跌的奇怪景象——这就是所谓的一波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