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股票有b股?
首先说什么叫B股 1992年初,上海、深圳两市先后发行了外币股份的上市公司,即“B股”公司。所谓“B股”是指那些在国内注册,以人民币标明面值,对外国投资者发行的,可用外汇认购和交易的股票。由于这些公司的注册资本中对外国投资者的认购部分占注册资本的比例往往超过50%,根据外商投资企业法规定,这些公司属于外商投资企业。 B股的名称是英文单词“Boe”的音译词,意为“外资股”。1992年第一只B股——上海飞乐B股(600651)上市时,其名称中的“Boe”一词被解释为“BUY ONLY EQUITY”(仅以股权证方式购买) 的缩写,表明这种股票是以股权证方式认购的,而不是以现汇方式认购。但后来人们发现,这一名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外国投资者用人民币认购股票的事实,因此,逐渐形成了将“Boe”解释成“BEIJING OPTION ENTERPRISE(北京的期权企业)”的说法。这样,“B股”就成了这类股票的俗称,并被正式写入有关法规。目前我国的B股市场主要存在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与深圳证券交易所之中。 B股的股东主要是国外个人和企业,中国国内机构和个人均不能参与B股交易;不过现在中国国内的居民可以通过持有外汇存款的方式投资于B股市场。
我国B股市值约为45亿美元,约占沪深两个交易所总市值的1.3%左右。
截至到上周五收盘,沪市共有74家B股公司上市,深市的B股数量则多达872家之多,在深交所上市的B股公司甚至已经超过了A股的数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这将近千家的B股公司当中,其实绝大多数都是在92、93年间成立的老股,它们大多都只有寥寥数万乃至数千张流通盘,而其中真正符合当前监管要求的流通盘在100万股以上的上市公司却少之又少!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老股的退市潮呢 这就要涉及到B股的历史了……
一、B股的前世今生 现在的B股通常指的是境外投资者用人民币来认购的在外资股中进行投资的股票。那么当年B股的前身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得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史开始说起。
二、发展初期——红筹上市之路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较为宽松,不少企业通过“变相”海外融资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海外上市梦。当时这些企业在香港或者美国上市的主要途径就是通过设立离岸公司并以此为基础架构来完成自身的重组和业务转型工作,并在完成海外上市之后通过减持新股所获得的收益来偿还当初设立的离岸公司所借的外债。
三、改革后期——“B”的诞生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股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B股市场逐渐走向成熟和规范,成为境内投资者进行境外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并逐步发展成为与A股齐头并进的重要板块之一。同时期,为了进一步完善B股市场的制度建设,证监会相继推出了包括B股账户管理、B股发行审核、B股信息披露等在内的系列制度规范,使B股市场朝着更加规范的方向发展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而到了1992年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这就是所谓的“B股的崛起”……)
四、1992年的B股 时间来到了1992年时,受当时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影响,中国的证券市场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在这个背景下,一个全新的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B股。
五、B股的概念 B股的诞生和发展离不开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在当时,由于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和调整期的特殊时期,中央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股份制改造”的战略方针,并将“股份制试点”确定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在此背景下,B股就成为了一种适应时代潮流,顺应国际潮流,满足国内外投资者对人民币资产需求的重要投资工具。 B股也由此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证券市场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B股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根源的产物: (一)“B”因何而生?
①经济原因——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国内急需大量的外汇储备来进行对外贸易,以及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而这些都需要依赖外汇的支持才能实现。但当时的中国外汇储备十分匮乏,无法满足这一需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决定向国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此来筹集所需外汇资金。但由于当时国际社会对于人民币的信任度较低,所以当时只能采取以物易物的形式来进行债券的发行和销售工作,这也为后来B股的诞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准备。 但是这样一来,由于当时的货币兑换政策较为宽松,很多外国投资者在购买了这些债权后,并不愿将这些债权换成人民币,而是要将其转手卖掉获利。这就造成了当时人民币债权的大量积压现象的出现。为了缓解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压力,监管部门采取了相应的手段来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开展业务活动,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和地方政府在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券来获取相应的外汇收入。这两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但却同时也带来了另一个隐患:那就是如何在保证不影响到本国金融秩序稳定的前提下又能有效地防止出现类似的不良情况再次发生?
②政治因素——众所周知的是,在邓小平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