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危机的原因?

俞廷术俞廷术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经济周期的影响

对银行业的运行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在经济增长阶段,银行业的经营状况普遍良好。一般而言,在经济发展处于繁荣时期,投资和消费持续增长,企业盈利水平较高,资信不断提高。同时,由于社会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市场上流动性充足,企业易于得到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资金,减少了出现违约等不良信用的可能性,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普遍较低,经营状况良好。反之,当经济出现调整甚至出现衰退时,企业盈利水平持续回落,财务状况恶化,信誉下降,导致违约增加,最终影响银行资产质量,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普遍下降。

银行盲目向低信用等级企业提供贷款。为获取更高的利润,提高资本收益率,在经济高涨时期,许多商业银行不断向信用等级较低的客户,包括许多低收入者提供贷款,特别是房地产等不动产抵押品的信用膨胀促使这些客户大量增加。由于利率较低,还款负担也不很重,使低信用等级客户未感到特别严重的负担,在经济向好时期,这些客户不会出现问题,有时,还由于房地产价格上涨给这些低信用等级客户带来可观的收益。

但是,随着经济周期转入下降,房地产价格也趋于下降,收入下降的企业和个人难以获得新的融资来源,而不得不变卖房地产抵押品以偿还贷款。然而不断出现的卖房者导致了房地产价格的下降,使客户所持房地产价值下降,难以偿清其所欠银行的贷款本息,客户违约率增加。

2001年前后,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美国经济曾经保持高速的增长,企业盈利高,收入和财产增加,信用普遍得到改善。到2003年以后,美国企业部门的负债达到GDP的93%以上,企业信用透支现象十分严重。到2001年前后,个人的收入出现下降,个人的负债率也超过100%。同时,20世纪90年代美国房地产价格上涨了一倍多,个人资产大量集中到房地产上,企业、个人信用大大透支,违约率上升。此外,个人为了使已经出现的住房抵押贷款违约得到银行宽恕,不得不申请新的贷款。20世纪末期,申请新的贷款额出现了大幅增长。这些新的贷款使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更加恶化,风险加大。

商业银行为了逃避风险而进行的资产“证券化”是重要诱因。商业银行在经济高涨阶段,为了逃避信贷风险,对大量的信用资产通过“证券化”而转移给了其他机构投资者。由于投资银行等其他机构并不了解这些证券化的信用状况和有关的信息,一旦经济出现下滑,大量的信用违约,使这些机构投资者也陷入困境。当2001年美国经济增速下降时,许多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甚至大量的对冲基金的经营业绩每况愈下。

2007年8月开始的次贷危机中,许多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持有的次级抵押贷款和担保债务权的证券产品以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遭受重创。一些大型投资银行、对冲基金以及养老基金、互惠基金等损失惨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金额在1980年为1.09万亿美元,到2004年就猛增到7.01万亿美元,增长了5.4倍。同时,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迅速增长,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担保而发行的抵押证券价值增加更为迅猛。2000年,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比例还不到40%,到2005年就上升到65%。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所形成的证券已经占到公司债的将近70%,成为最大的品种,甚至超过了高、次级企业债的总和。

20世纪90年代末期美国经济不断下滑,企业、个人对银行的违约严重,使大量的“证券化”所形成的资产严重缩水。

信用评级机构的虚假信用评级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证券化”了的信用资产进行评级时,一般都请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但是,评级机构是靠提供评级服务收取费用,而不是靠提供真实和高质量的评级结果赢利,因此,评级机构缺乏提供高质量评级报告的积极性。此外,评级机构与投资银行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容易相互勾结,进行低质甚至是虚假评级。评级机构20世纪末期为信用膨胀中的企业和机构提供了大量的虚假评级。2001年以后,不良信用大量出现,使资产评级不得不进行“连环”式降级,加剧了金融机构的危机。

2007年8月次贷危机爆发后,大量的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质量恶化,使得次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及相关的金融衍生品价值暴跌。而对此类产品进行评级的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虚假甚至错误的评级是引发和加剧次贷危机的重要诱因之一。如2006年,穆迪的评级下降10个级别甚至更多资产的比率为0.36%,而2007年1至9月则高达21.78%,上升了59倍。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