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公司股份如何划分?

弘伟曦弘伟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有些范,公司类型很多,业务模式不同分配机制也会不一样。这里我以一个案例说一下一般情况。 以我经手的一些股权设计为例,大部分创业公司的股权是最早由创始人全部持有的,在引入投资人的时候,就需要考虑股权分配的问题了(尽管有可能不涉及工商变更,但章程需要提前确定好)。 通常情况下,创业者在最初设定股权结构时,会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是否全员持股——即公司是否所有成员的股权都一致(如所有人都是30%);若不是,则存在个体之间股权差异问题;

2、个体之间的股权差异问题——即在全员持股的前提下,不同成员所持股权比例如何安排;

3、融资轮次以及融资金额对股权的影响——例如第一轮融资本息比70%,第二轮只融到本金,那么根据杠杆原理,第二股东获得的股权就会被稀释掉20%;

4、同一次融资过程中,优先保证关键人员的股权不变,其次再考虑其他普通员工的股权变化(保护关键人员利益);

5、明确各个组成部分的股权调整原则(用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比如员工离职等);

6、其他问题,包括期权池等问题。 以上每个问题都需要有一个合乎逻辑、有章可循的答案,否则就会出现漏洞导致日后麻烦不断。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分析这几个问题。

假设一个初创企业总共4个合伙人,分别是A、B、C和D。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是否全员持股。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把公司看成是两个部分,一个是技术部,另一个是市场部。一般情况下公司是不会把市场部的成果用现金来计算的(因为很难量化),所以可以假设市场部的贡献等于技术部的贡献。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技术部与市场部之间的平衡问题——两个部分互相享有49%的表决权与分红权。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也就是个体之间的股权差异问题。在这个例子中,由于4个合伙人都作出了同等的贡献,而且又互不干涉各自领域,因此可以直接给每个人的股权比例定为同样的数值,比如说各占20%。

第三个问题比较复杂,因为这个涉及到融资轮次以及金额问题,还要考虑进入与退出机制等等,在这里就不详细阐述了,具体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总之,在这个例子里,由于第一阶段的融资轮次较低且金额较少,故不会引起太多的股权变动。但是到了第二阶段,如果融资数量增加,则第二股东的股权会被稀释掉20%。

第四个问题相对简单,关键就是要在融资协议里约定好保护性条款。在这里我就不细述了。 第五个问题同样涉及融资协议,如果在协议中没有特别约定,通常情况应该按照先内部后外部、先股东后高管的原则进行调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