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哪几个竞争对手?
先引用一句豆瓣上看过的话,侵删 “如果你生活在帝都,你不可能不看到关于北京的争论;如果你生活在帝都,你也必然会认识到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的局限之处——毕竟,如果一座城市能让所有生活在这里的人都感到满意,那恐怕也就没什么可抱怨的了。” 个人认为,一个城市的竞争力体现在几个方面。
首先是经济实力(财政收入、GDP总量与增长率等),其次是该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生活成本等指标来衡量),再者是该城市的环境质量(空气污染程度和绿化水平等),最后可能是这个城市的交通状况(道路拥堵情况和出行满意度等)。
我们分别看看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吧。 因为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只能看2014年的情况了。
第一,经济。北京的GDP总量是2.698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上海市(3.15万亿元)。但上海的GDP增长率为6.3%,比北京高出了两倍多,说明上海这些年经济发展得更快一些。不过,在北京的GDP中,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高达83.5%,这说明北京更倾向于“北京模式”——依靠服务业带动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北京应该是超过上海不少的。
第二,民生。2014年,北京的人均GDP达到10.9万元,相当于上海的1/3,而人均收入则高于上海近5000元。虽然北京的生活成本高,但是税收和社保负担也重,加上有房租补贴,所以实际感受并不差。另外,北京在医疗、养老等方面的保障水平也是高于上海的。
第三,环境。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值(38微克/立方米)要比上海(56微克/立方米)低一些,虽然两地都已经严重超标,但是北京好歹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有了起色。其他几项指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百分比、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等,北京都是好过上海的。只是上海的水环境更好一点。
第四,交通。北京的交通矛盾是整个帝都和周边地区人口与机动车急剧增多导致的,这一点比上海要严重得多。2014年,北京交通行业(含公共交通、出租汽车行业等)完成增加值796亿元,比上年下降5.8%;上海则是增长了112亿,增幅达15.3%。虽然交通行业的GDP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但也确实能反映出两点问题:一是上海市民更加愿意开车,二是北京公交地铁等公共出行的便利性远比上海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