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六次风波是什么?
1966年5月,《北京日报》发表一篇题为《首都人民热烈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胜利》的文章 文章称:“首都北京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和知识分子的革命斗志空前高涨”并提到在“文化大革命”中,有人揭发和打倒了“走资派”“反动学术权威”和“五朵金花”等。所谓“五朵金花”指的是当时被批判的5个著名学者。 5月24日,新华社播发通稿宣布:“首都工业系统革命委员会已经成立……这些革命委员会,都隶属于中共北京市委。”
自此以后,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成立革委,取代原来的党委领导机构,并开始接管原来的市政府。 7月21日开始,北京出现大规模的群众性抄家运动,对象主要是所谓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和“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及其家属。 8月3日晚,《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肖辛写的特写《横扫一切牛鬼蛇神——记红卫兵大串联》。文中描述了大串联中红卫兵的盛况以及他们打的标语:“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随后几天,《人民日报》又连载了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录(1945—1949)》。该书收录的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于1946年7月4日为“炮轰”蒋介石发的命令说:“无论在任何情形下,只要蒋伪进攻我正面兵力,我均应以大部分或全部主力部队攻打蒋伪。即使削弱了我主战力量,也不致影响整个战役。因为除直接参加炮击之部分外,我所有各部均有其一定的战术任务与作战区域,并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这个命令实际上就是要求解放军主动攻击国民党军队,由此引发了随后的“京西宾馆会议”。而此次会议则是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革命委员会主任陈伯达提议召开的。 8月15日开始,《人民日报》连续发文,批评北京大学学生“组织起来”的口号,认为这是一种“小组织活动”,“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形左实右”的做法。同时报纸还刊发评论员文章指出,“现在我们的国家正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这种变化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阶级斗争的复杂化和尖锐化。”“我国社会的阶级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后,为了配合“深挖洞”运动,从8月底开始,《人民日报》发表了大批揭露和批判“反动学术权威”“走资派”及“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文章。 9月中旬,为配合“深挖洞”运动,《人民日报》陆续刊发了10多篇批判北京大学王朔的小说《橡皮人》。 王朔当时只是北大的一名一年级新生。他的这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我”面对外面世界的动荡不安,渴望逃脱却最终失败了的故事。 “我”看到了一颗“子弹”,于是产生了逃跑的想法;然而“我”没有成功,最后“我”绝望地看到“一个高大的黑影在我面前晃动……” 这个故事被《人民日报》批斗为反映“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堕落之作,甚至将主人公称为“迷途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