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产业疏解?
从历史经验来看,所谓“疏解”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城市自身发展,需要放弃一些地区作为城区的发展而把人口和职能向周围扩散;二是大城市周边出现中小城市群体,这个中小城的城市功能是在原有大城市辐射下形成的。无论是哪种,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中心区和非中心区、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差距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北京的所谓“疏解”,还主要是指前者——即城区内部的功能调整,这一点与伦敦、巴黎等欧洲大陆大都市颇有相似之处——当然,伦敦在建设新城的同时也不忘重建切尔西,巴黎也在改建塞纳河右岸。但这种整体改造的大趋势是难以逆转的。因此可以预见,未来北京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必然会通过土地利用和交通制度的改革,把某些不适合城区发展的制造业向外转移,同时配合行政区划的调整,实现功能区的合理划分。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疏解”绝不是无限制地扩张,而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以不削弱中心城市功能为底线。因为一旦失去了中心城区,不仅整个城市的空间结构会失去平衡,而且原有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也会急剧恶化。这种情况已经有过先例: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的所谓“郊区工业化”,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和指导,盲目追求速度,结果不仅没有真正形成工业体系,反而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疏解”,其实是一种辩证的运动——它既要克服城市的病态,又要防止产业的空心化,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尽管现在舆论多聚焦于低端产业的外迁,但事实上,高端产业同样面临着上升通道的问题。以金融为例,根据纽约的经验,一座成熟的大都市其金融产值应该占整个国民经济的41%左右(纽约市GDP的7.3%来自金融业),而北京现在这个数字还不到8%。即使是从培育国际金融中心的角度考虑,北京也要增加金融在其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这意味着,至少一部分金融机构要离开京郊的园区,回到市中心的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