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企业上市希望大么?
从2013年至2015年间,国内有多家企业提出过IPO申请,但最后大都以撤回告终;2016年至今,已披露拟融资额、发行股数的企业也只有晶科能源和天合光能两家——事实上,由于行业竞争格局恶化及现金流问题逐渐暴露,行业内很多企业的财务状况均出现明显下滑,因此能够顺利登陆资本市场的确不易。 纵观我国光伏产业历经十几年的发展,从落后国外技术至现在基本实现国产替代进口,从“弃光限电”到全球光伏发电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不得不说,这条崛起之路走得十分艰辛。而光伏企业能否成功上市,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一行业崛起的见证。 但目前看来,这一梦想仍然遥远且坎坷。
首先在营收方面,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光伏行业营业收入达到9384亿元,其中,制造业销售收入达8125亿元,同比增长了14%。但同期,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26.8GW,同比增长17%;组件进出口总额为86亿美元,同比增长16%;发电量52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中组件进出口总额和发电量两项均创出了历史新高。
在此背景下,国内目前仅有的两家A股上市公司——隆基股份(601012)与东方日升(300118)的业绩却出现明显下滑。 具体来看,隆基股份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240.8亿元,比上年减少了5.4%;毛利润38.2亿元,同比下降15.5%;净利润7.5亿元,同比下降38.7%。东方日升2017年的营业总收入为163.9亿元,同比下跌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亿元,由盈转亏。
除了已经上市的两大龙头企业外,行业内的其他企业也未能摆脱亏损的命运。如2016年刚刚登陆创业板的拓日新能(002218)2017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8.7亿元,同比下降 32.6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其他收益2599万元,同比下降 95.39%。
其次在融资方面,目前我国光伏行业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较为弱势的地位。一方面,由于技术壁垒低,致使行业进入门槛较低,导致行业内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力弱;另一方面,由于上游原料供应产能不足,使得主要生产商对于原材料采购具有较大的议价权。以上两点直接导致了业内企业经营风险较大,盈利空间有限。
为了降低经营风险,一部分企业选择向上下游扩张,试图完成产业链的覆盖,进而增强自己的话语权,但却因扩张过度、资金流紧张而陷入债务漩涡。如浙江阳光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浙江阳光”)就是因为扩张过快而导致资金链断裂,最终破产清算。 而像隆基股份这样的优质企业想要拓展主营业务、完善产业链条也十分困难。据了解,该公司为了扩大业务规模、抢占市场份额,先后投资设立了多家公司,但是成效甚微,甚至出现了经营性亏损的情况。
可见,无论是从营收角度看还是从融资角度看,目前的光伏行业似乎都难以支撑起一家大型上市公司的愿景。但如果行业格局能得到优化,不排除会有新的企业冒头——毕竟,光伏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发展前景依然被广泛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