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企业避税么?
这问题问得有点水平,说明你知道他之前在内地做的那些投资都是无本生意。 李嘉诚的生意主要是在香港、英国做的,最近他在内地投资的石油项目也是跟俄罗斯有关的,据称是跟俄天然气集团合作的。 香港的地产、零售、基建他是有实际投入的,也有实际运营(相对而言),但是内地的电力和石油行业不是他说了算的,这些行业实际上受到国家控制,他不是主导方。
所以讨论他的企业要不要交税,怎么缴税的问题应该是在香港和英国税务管辖范围内(其实应该主要是港英双重征税协议范围内),内地不是他的征税范围。 如果他要交很多税的话,那也是他作为公民应尽的纳税义务,没有什么奇怪的。 他现在拥有这么多资产,又不直接经营这些产业,采用这种信托基金结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避免自己直接被监督和征税吗? 现在反而怪他利用法律漏洞来避税,真是莫名其妙!
2016年,一则李嘉诚变卖内地资产、撤资百亿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在消息的影响下,李嘉诚一夜间被人看作是“卖国贼”、“奸商、投机者”、一些网友还主张要抵制长江和记、长和系的产品。
虽然李嘉诚不久后接受香港电台的采访,对相关传言进行回应。在采访中李嘉诚表示:“有人专门做沽空(做空)股票,背后有组织、有系统、有目的地不断散布谣言、造势,令到普通市民、股民恐慌,然后令股票价钱大跌(沽空),他们从中获利后,再不断重复此类操作。”
但是很多人还是认为,李嘉诚只是狡兔三窟,避重就轻,用这种方式来“忽悠”媒体还有普通人。对于李嘉诚,他们表示“不敢恭维”。
对于这件事情,我们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李嘉诚变卖内地资产、撤资百亿的消息是100%真实的。但是李嘉诚只是“唯利是图的奸商、投机者”吗?他背后的动机真的只是“撤资、避税”吗?
事情还得从2011年开始说起,为了应对经济的过热,内地出台了各种调控政策,以限制房价的过快增长。对于房企们来说,想要挣钱的难度增加了许多,而且2011年左右,北方地区的房价开始出现了回调的趋势。
同年,李嘉诚就表示:过去20年,自己在内房市场输了很多钱。言外之意很明显,自己已经退出了内地房地产市场的竞争。(实际上,2011年5月,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与中粮集团在北京大悦城大厦的股权之争中告一段落,李嘉诚最终败给了中粮,双方协议,李嘉诚将持有的北京大悦城大厦10%股权转让给中粮集团旗下的中粮地产。)
当时,李嘉诚就把投资的重点转移到了新加坡,英国的房产市场。在新加坡、英国等地,李嘉诚大肆收购各种物业、房产。
对于这一点,李嘉诚表示:投资就是要做生意,只要能挣钱,哪里有钱赚就应该到哪里发展。”
后来,内地的各种调控措施越来越多,内地楼市的降温也更加明显,很多房企的盈利水平开始快速下降,这时候,长和系的盈利开始反超长实系。
2015年,长实系、和黄系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355.29亿元、591.88亿元,实现了14.97%、2.82%的增长。至此,长实系的销售业绩再次被和黄系反超,长和系全面超过长实系。
在长和系全面超过长实系之后,长和系在新加坡、英国的投资越来越多。长和系在英国投资了300多亿,这在长和系所有资产中,占比超过60%。
在当时中国楼市调控不甚明朗之时,无论是长和系还是长实系,将投资的重点转移至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去无可厚非。
但是2015年岁尾以来,内地楼市的政策出现调整。当时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在棚改货币化以及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之下,一线城市率先回暖。之后随着“去库存”、“棚改货币化”的进一步深化,二线城市、三线城市也开始全面回暖。此后,房价开始上涨。
所以,2015年后,以长江实业、和记黄埔为首的第一梯队,以新世界发展、恒基兆业发展、九龙仓集团为首的第一梯队,以中国恒大、世茂房地产等企业为首的小市值内房股开始纷纷回归内地,重新开始购买各种“地王”、“楼王”。其中,新世界、恒基、九龙仓等还纷纷进入到了香港地区拿地。
但是,长和、长实系却在2016年先后变卖了上海陆家嘴物业东方汇经和东方汇诚、上海世纪汇广场、上海浦东的黄金地块等。变卖资金达到了160亿元。至此,李嘉诚在内地只剩下上海的一座大厦,13个住宅项目,以及9个商业、工业等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长和长实想要赚钱,也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与过渡。
而李嘉诚将这些资金回收,一方面用于弥补长江基建香港西区漏油事件(长江基建于香港旺角弥敦道及豉油街交界进行水务工程时,于填土过程中发生漏油事故,事后有81人出现不适需要送院),弥补长江基建在越南因燃煤短缺,导致旗下电厂盈利大跌的损失;另一方面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