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要破产了吗?
这个题目有点大,我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吧。 中国现代造船业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一部国有企业不断承担更大社会责任的过程。从改革开放之前完全依赖政府投入的建厂模式到八十年代开始的部分企业自负盈亏(比如武汉船机)再到九十年代开始的全面承包责任制,最终形成了今天国有企业和外方合资合作、竞标的双轨制市场模式。
但无论哪种模式,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是毫无疑问承担了最大社会责任的。这一点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上的数据看出来——国家投资建造的船舶,不管是不是纳入企业运营报表,资金都是实际存在的,更何况还有银行贷款这一笔不小的数字。 国家投资的船只最后形成了什么样的效益呢?
根据2015年6月29日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下达2014年度中央对企业国有资本经营收益预算指标的通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应上交2014年度国有资本经营收入37.8亿元!而其2014年的财务报告显示营业收入只有432亿元,缴纳税款18.9亿,净利润-56亿。也就是说这家企业把本该自己挣的钱交了37.8亿去弥补以前建设时期国家的投入,然后还倒亏56亿!如果加上往年欠缴的款项,这个数字还会更大。可以说这是国企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绝好的例子了。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国家投了多少钱建设造船厂,其实很多造船厂的建设资金来源于银行融资,国家仅靠投资不足10%,像中船重工旗下的渤海船业,建设的10万吨级造船设施,国家投资不到四分之一,其余都是银行贷款。
虽然这些债务最终都会转换为纳税人的金钱,但毕竟不是直接由国家财政支出。我们常听说的央企亏损一般都是指这些企业对外赔钱了,但实际上这些亏损大部分都是指贷款利息,而不是企业经营造成的损失。 当下的中国企业面对国际国内复杂的经济形势能够独立应对的能力还很弱,尤其是一些资源型产业和基础制造行业,仍然承担者较多社会职责。
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的船企的亏损实际上是被赋予了更多社会职责之后的必然结果,我们很难用商业企业的眼光来看待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