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哪些是技术官僚?

公羊德紫公羊德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某省电力系统,中层干了一辈子,退休时资产上亿。 怎么来的? 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全省各地电厂几乎全部重建和扩建,挖了多少钱的土石方,不是土石方,就是混凝土,就是钢铁,都是钱啊!还有烧掉的煤,各种报废的设备,没算钱吗? 这活可不是一般人干的动的。

第一要铁打的体质,第二要有专业知识。这帮人都是工程师出身,进电力系统就是干技术的,但让干工程,比他们搞技术可赚钱多了。 很多工程师觉得搞技术才牛逼,其实最挣钱的还是项目、工程和现场。

当然现在年轻的不一定懂这个过去的事情,当年电建系统可是国家第一批包干到户的企业之一,也是最先开始承包的项目制。当时包干到项目上的人,那真是风风火火赚大钱,包干到项目上的项目经理,那地位老高了。

后来电建系统改制后,一部分进入电网公司成为基建部的领导,那地位依然是最高的。 因为做技术出身的干部有个天生的缺陷 缺乏对经济指标的敏感度。像水电铁路这种基本是无成本的项目还好,一旦遇到需要控制投资的项目,往往容易超支。因为技术干部的思维里,总觉得设备越高级越好,工艺越先进越好,结果花的钱往往远超预期。

当然这类典型比较老了,现在体制成熟了,这样的例子也比较少了。

虞朝华虞朝华优质答主

中国古代的政府官员,既是管理官,又是业务官。也就是说,无论是中央各部的部长和副部长(尚书和侍郎),还是地方各府县的行政长官(知府和县长),都不需要具有相关的工科技术教育背景,而仅仅需要参加儒家思想的统一考试合格(科举、殿试)即可“通吃”。

但是。他们也需要掌握和学习相关的业务技术知识。比如。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熟悉财政、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主管农业和水利的工部尚书,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熟悉农业生产、水利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主管教育、文化、科学的礼部尚书,就必须认真学习和熟悉语言、艺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负责某一地区行政事务的地方长官,也必须全面熟悉掌握本地区行政管理、财源收支、经济发展、文化水平、治安程度、水利、交通等情况。

在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明、清王朝(公元1368~1911年)250余年的历史中,曾经涌现过数位杰出的政府官员,他们不但具备文官的儒家思想修养,而且兼有科学家、发明家和工程学家的特殊才能,为中国古代技术科学发展和巨大工程的完成,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我们可以称之为封建时代的“技术官僚”。

以天文科学家的才能出任钦天监(国家天文台)监正官的朱载堉(公元1536―1611年),他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窥管”,发明了世界上最早和最精密的“十二平均律”乐律学理论和30余种天文、测绘、计算、机械工具,他精通乐器制作、声律研究、数学计算、绘画和文字,著有《嘉靖会计录》、《律吕四十四篇》、《律吕精义》、《律学新说》、《乐律全书》、《律吕新书》、《律历融通》、《算学新说》、《音义》、《韵学新说》、《瑟谱》、《万年历》、《古琴律式》各种书籍20余种200余卷,他的《乐律全书》堪称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百科全书。

以水利专家的才能出任河道总督的潘季驯(公元1521~1595年),他对中国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黄河和淮河的改造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用“束水攻沙”的治河方案代替了自宋朝以来“分流杀悍”的旧方案,使黄河由南北二水分流改道为一水东下,减轻了洪水的危害,并节省大量财力和物力。他组织疏浚黄河、淮河、长江,在治黄过程中修筑7座减水闸、72项工程,保证了东南数省的安全和运河的畅通。

以机械科学家的才能出任工部右侍郎的宋应星(公元1587~1666年以后),他研究了金属矿产的开采冶炼工艺,搜集了大量的矿冶技术资料,1637年写成6卷本《天工开物》一书。记述130余项生产技术和工艺,116种生产工具的名称和用途,20余个工程、技术、工艺图。其中最重要的是“五金”篇中有关炼锌的技术,比欧洲早一百多年。“作咸”篇中的“井盐曝晒法”,“膏液”篇中的“石油”记载,都是世界最早的记载。1652年宋应星又撰写《野议》2卷、《画音归正》4卷、《原耗》4卷,1656年撰《谈天》一卷。

以兵器科学家的才能出任兵工署督造官的茅元仪(公元1596~1640年),1626~1637年间撰成《武备志》240卷、220万字,图1万余幅。为中国古代最大的兵书。包括战略、战术、选将、练兵、治军、军事工程、军事地理、军事制度、武备典章以至兵器制造和使用方法,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技术和工程技术的珍贵资料。其中有世界最早记载的“火球”、“自燃爆炸子弹”、“雷公炮”、“三眼火铳”、“多管发射的连珠铳”、“发火铜将军”等火器,还有“千里船”等战船和“被甲战车”等战车的图画。

以天文学家的才能出任钦天监监正的薛凤祚,他学习西洋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