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和伊朗贸易?
因为美国制裁伊朗,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机会! 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主要来源是进出口贸易,出口货物赚取外汇,进口货物花去外汇。一个正常发展的国家,一般进出口贸易都是顺差的(比如我国2013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7万亿美元,其中出口2.56万亿,贸易顺差689亿美元)。但是有个别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是逆差的,如英国的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1613亿美元,法国的进出口逆差也高达1079亿美元。这些所谓逆差的国家的货币就处于被动状态,英国央行、法兰西银行就得不断购入他国商品,付出他国所需外汇——即所谓逆差国的货币。
但美国不一样,他的进出口也是逆差的,不过他有一个特别之处:他逆差的金额不是计入本国外汇收入的,而是从其他国家借入的,这种借入方式是不记入该国国际负债的。 这就为那些想摆脱美元霸权的国家提供了一个机会:你们不是逆差吗?不是要偿还美元给美国吗?——我这里有很多商品,你可以拿你的产品来换我的商品,我用你的货币购买我的商品,这样你就有我的商品,我又有了你的货币,我们俩都开心了……——但这不过是把本来应该美国买的商品买回来罢了,只不过通过这种方式让别的国家买了美国的债券,还减轻了美国的通胀而已。
当然这样的交易是要基于一定的条件之上的:一是双方要有足够的贸易量;二是交易的各参与方要有足够的信用和实力,避免交易中的风险。 中国和伊朗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经贸往来,而且两国都觉得自己很吃亏。中国在伊朗有巨额投资,建设着石油化工业和基础设施,而伊朗则向中国出售廉价石油,从中国获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但是,美国和其西方盟友们是不会让中国轻易得到伊朗的石油和销售石油所得外汇的。因为他们不想失去在伊核问题上的主导地位(实际上就是控制伊朗主权,把伊朗变成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更不想让中国这个和平共处、平等相待的邻邦崛起。因此他们不断干涉中国内政事务,制造事端,制裁伊朗,遏制中国发展。 面对美国和其盟友的咄咄逼人,中国和伊朗作为战略伙伴,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抵御外敌。
中伊两国的贸易发展,是两国政府和广大用户的选择。中国从伊朗进口原油,一方面是商业行为,另一方面从中国的能源安全角度讲,加大从产油国特别是中东的产油国进口原油,增加战略储备,也有长远战略考虑。伊朗地处中东地区南部,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较好,人力资源充裕,具有较强的市场潜力。伊朗是世界上能源和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伊朗工业基础较好,制造业发达,纺织、食品、建筑、机电和军火生产等具有一定规模,在中东地区属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此外,伊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伊朗政府历来重视教育,民族整体文化素质较高,在科学、文化、体育等领域都有较强的实力和特长,尤其在医药和机械工业上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中国和伊朗经济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合作有着巨大潜力。中国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高技术的机械产品、家电产品和轻工产品方面;伊朗的比较优势是石油、石化产品和机电产品。伊朗是较早提出并积极推动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国家之一。2004年5月24日,中国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同来访的伊朗外长穆塔基共同宣布,两国就建立中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达成一致。
中国同伊朗的合作不是援助,而是遵循等价有偿、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的,在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尤为明显。近年来,中国在伊朗承建了一批以铁路、港口、电站、住宅、水坝为主的大型工程和重点项目,推动了伊朗基础设施建设和有关经济部门的发展,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伊朗政府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外国资本和技术的转移以推进产业现代化。如2006年对吸引1000万美元以上工业资本的外商实行一系列特殊便利和优惠政策:免征7年所得税,免征15年地方税,免征出口税、进口设备和原料关税;提供5年期利率为4%的软贷款。
伊朗是世界石油输出国组织和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是“亚洲合作对话”(ACD)的积极成员。伊朗还是上海合作组织的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