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智库吗?
中国有很多智库,有的是官方的,有的是非官方的。 但是,与美国政府机构、国会、民间相互支撑、协调运作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大智库”架构相比, 中国目前的各个智库还处在各自为战的状态 。各智库之间缺少一种相互配合、高效运作的运行机制和统筹整合的平台, 不能形成决策咨询服务的合力,无法有效发挥决策咨询的作用 。
从类型上来看,中国的智库可以分为官方智库和非官方智库两大类。这两类智库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 从功能上看,任何智库都兼具研究和咨询的功能,但这两个功能并非完全平衡。
以中央编译局为例,它同时具有中央重要决策咨询服务机构和高端思想库这两个职能。但是,其核心职能是服务于党的政治实践和政治需要。我们常将其定位为“党和政府的高端思想库”。从这个意义上说, 官方智库是以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为主要目标导向的;而非官方智库则不然,它们更多地着眼于为社会发展提供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智力支持。二者各有所长,彼此互补。 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这一伟大工程的进程中,我们要努力加强二者之间的沟通协同,发挥二者的优势,共同做好党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的有力保障。
中国在汉唐时期,有以稷下学宫、太学和鸿胪寺为代表的“官、私兼备的智库”。宋明时期的书院,有讲学、藏书、祭祀和智库的功能。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中国出现了以强学会、南学会、国学会等为代表的有现代智库色彩的机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伴随着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科学顾问委员会、科学技术协会、社会科学联合会等智库类机构相继诞生,并呈现出一定的中国特色智库发展形态,如民主协商制度、决策咨询制度、专家顾问制度和新型“智囊团”等。一些非政府组织、事业单位、高校和企业也承担着决策咨询和思想创新的任务,实质上发挥了类似智库的作用。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智库发展驶入快车道,一些政府决策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和媒体相继建立自己的专业化智库,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非官方智库也在这一阶段出现,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改革基金会等。2015年1月,中办和国办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对新型智库的发展指明了方向。